大國新村
首頁 > 學術前沿 > 核心期刊 > 論點摘錄 > 正文

劉尚希:國企腐敗制度性原因是領導人雙重身份

核心提示: 國企領導人擁有的行政級別往往可以影響甚至左右相關政府部門,使監管和問責往往流于形式,也為各種利益輸送提供了掩護。國企“去行政化”,以市場方式選聘職業經理人,按照契約問責,這是減少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條件。

原標題:抓住反腐敗帶來的國企改革窗口

——訪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中國未來改革的路線圖和重要改革任務。其中,對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一個重要方向。與前幾輪改革面臨的情況不同,這一輪要改革的國企都是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一些巨無霸企業已經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與政策博弈的能力較強,改革阻力較大。

毫無疑問,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國資流失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周子勛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

 國企改革“硬骨頭”仍在

中國經濟時報:一些專家認為,雖然國企改革環境已明顯改變,但造成國資流失的風險點依然存在。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容易觸發國資流失?

劉尚希:國有資產流失也就是公共資產的私人化,是一種地下私有化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公有制不搞私有化的原則至今沒有動搖,但地下私有化一直存在,至今沒有杜絕,利益輸送的各種暗流管涌依然存在。從賤賣國企、到管理層自己收購,再到利用“混合”的機會渾水摸魚,公共資產的私人化也在“與時俱進”。

究其根源,是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所致。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現代市場經濟產權制度構建的基礎,無論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離不開這個基礎。

而公有制條件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踐時間相對較短,仍處于探索之中,在理論上也研究不夠,照抄照搬私有制條件下的理論來解釋公有制條件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及公有制條件下的產權構建,缺乏我國現實條件下的理論與制度創新,以至于國資國企管理制度漏洞百出,無法有效遏制地下私有化的暗流。只有針對公有制的特點,才能找到公有制條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從而真正堵住公共資產私有化的地下管涌。

中國經濟時報:國企改革一直是中國改革的難點和焦點。而今,國企改革重新上路,改革需要破解的難題在哪?

劉尚希:國企改革的難點在于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激勵約束機制構建。過去的國企改革偏重于激勵,結果導致了“內部人”控制,所有權對經營權的約束形同虛設。從形式上看,國企的管理層由國家任命,或組織部、或國資委,體現了所有權的意志,但經營者的責任卻無法真正落地,國企經營和投資失敗的責任難以問責。

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政企如何分開、政資如何分開等問題至今沒有找到有效解決方式。例如,金融國有資產與實體國有資產是統一管理還是分開管理?國資委的角色到底如何定位?諸如此類,都是當前國企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

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借助國企反腐來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進而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劉尚希:國企中的腐敗屬于制度性問題,需要依靠制度創新來解決。從當前發現的國企腐敗案例來分析,一個重要的制度性原因是國企領導人的雙重身份,既是組織部門管理的領導干部,又是職場經理人,是企業管理者。

可以說,這種雙重身份有著兩種好處,行政級別帶來的政治待遇和職場經理人的高額年薪以及手中握有的經營決策權,但不一定同時承擔兩種身份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帶來的委托代理關系無法契約化。作為行政干部和作為職場經理人所應遵循的規則是不一樣的,兼有兩種身份,導致規則選擇性遵循,即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規則來遵循。

企業在兼并重組或做出重大投資決策時,國企領導人擁有的行政級別往往可以影響甚至左右相關政府部門,使監管和問責往往流于形式,也為各種利益輸送提供了掩護。國企“去行政化”,以市場方式選聘職業經理人,按照契約問責,這是減少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條件。

中國經濟時報:有人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龐大的國有企業系統來說,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來看,這樣的改革還是很不徹底的,尤其是沒有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國有資產經營機制。你怎么看?

劉尚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從管企業(管人、管事、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也就從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轉變為政府與資本的關系。所有者通過出資人行使股東權利,控股和參股都是市場行為,行政關系由此被隔離。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從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的高度來推動相關改革,有利于突破現行體制障礙,尤其有利于公有制經濟“去行政化”。

從“去行政化”著手促國企改革目標達成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應該實現什么樣的最終目標?

劉尚希:從改革的目標來看,國企國資改革應當落腳到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上來,真正讓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實現有效的、有機的結合,構建公有制條件下的激勵相容的產權制度。從改革的最終目的來看,國企國資改革應當服務于國家發展的整體要求,防范與化解國家發展風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世界范圍觀察,一個國家通過發展而崛起并非是一種必然現象,真正能崛起的只是少數,多數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難以向前。

公有制經濟可為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和危機提供緩沖,避免一蹶不振。國企國資改革應是為此而作的戰略準備,使公有制經濟的這種戰略支撐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中國經濟時報:下一步國企改革如何著手?如何發力?

劉尚希:國企國資改革當前的著力點應放在“去行政化”上,這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重要一環。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要得到有效貫徹落實,關鍵因素是人,是干部制度。

國企國資改革也是如此。管理層的市場化選聘,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最終標志,也是人才資源配置真正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現。如果“去行政化”沒有進展,在現有體制框架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很可能勞而無功。也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公有制條件下的產權制度構建才能創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也才能找到最有效的實現形式。

[責任編輯:武潔]
標簽: 制度性   領導人   身份   原因   劉尚希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