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鋼鐵銹帶”如何增強“文化磁力”

——工業遺產轉型發展文化產業的調查與思考

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舉行。新華社發

編者按

6月11日,我們將迎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見證了歷史文明、承載著家國記憶,是城市發展中的一筆寶貴資源。今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由首鋼老工業園區“華麗轉身”的首鋼滑雪大跳臺,便是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引發各界極大興趣。

如今,不少工業遺產在保護基礎上活化利用,以創意園區、城市公園、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形式重回公眾視野,釋放著時代活力,溫潤了大眾心田。那些留有舊日時光斑駁印記的“城市銹帶”,該如何與時代接軌,綻放別樣光彩?怎樣增強其“文化磁力”,順利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我們請相關專家結合調研經歷深度分析。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見證,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轉型升級,不僅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還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豐富文化內涵,助推老工業廠區由“銹帶”向“秀帶”轉變。筆者所在課題組在針對性調研的基礎上,對“如何處理好工業遺產再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為實現工業遺產價值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探索路徑。

看數據:近半數工業遺產向文化產業園轉型

課題組針對全國143個工業遺產改造案例進行梳理對比,發現華北和華東地區的工業遺產改造項目數量居多,占主導地位。在調研案例中,華東地區改造項目61項,占總數的42.66%;華北地區改造項目44項,占總數的30.77%;近年,中南地區改造項目明顯增多,占總數的17.48%;與上述區域相比,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改造項目所占份額較小,分別為3.50%、4.20%、1.40%。

從所在城市看,根據所重點考察的140個案例的情況,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有改造項目60例,占總數的42.86%;以南京、武漢、西安、成都、重慶、沈陽、杭州、青島、長沙、蘇州、天津為代表的11個新一線城市有56例改造項目,占總數的40.00%;寧波、大連、福州、無錫、廈門、濟南、太原等二線城市的項目15個,占比10.71%;三線城市改造項目占比4.29%;三線以下城市改造項目占比2.14%。數據顯示,我國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的程度和城市經濟發展狀態成正比關系。一線城市為引領,新一線城市緊隨其后,二線城市不斷拓展,三線及以下城市基本處于萌芽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

從具體分類看,我國工業遺產改造項目主要以文化產業園、博物館、城市公共空間、商業空間、辦公模式以及住宅開發為主要改造類型。其中,文化產業園居于絕對優勢,占總數的49.68%;博物館占9.62%、商業空間占9.94%、辦公空間占12.35%;城市公共空間、住宅開發與文化設施占比較少,合計為13.15%??梢?,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工業遺產主要的改造發展方向。

觀模式:通過六大路徑探求轉型

課題組重點調研了86個比較成規模的文化產業項目。按照保護和再利用的主體進行劃分,其轉型發展主要有六類模式:一是原企業主導模式;二是房地產商主導模式;三是文化產業公司主導模式;四是高校帶動模式;五是政府主導模式;六是以城市經營理念為主導的保護再利用模式。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原企業主導模式,共計27個,占比31.39%。這說明,原有企業可依托傳統優勢,為工業遺產優化升級注入強大動力。另外,地產開發項目23個,占樣本數26.74%,排在第二位。由文化產業公司主導實施再利用的案例有19個,排在第三位,占比22.09%。由高校帶動形成的文化產業項目有10處,占比11.63%,排在第四位。

調研發現,由高校作為產權單位的文化創意產業比例雖相對較小,但高校、建筑事務所等智力密集機構實為工業遺產改造設計的主力軍。例如,北京首鋼、景德鎮陶溪川、上海楊浦濱江等工業遺產項目都是以大學設計機構為主體開展創意設計、改造利用。與之相比,城市經營理念引導下的項目、由政府全面掌控的項目合起來占比約8.14%,數量較少。

找不足:激發“文化磁力”的要素有待完善

增強“文化磁力”是工業遺產向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工業遺產自身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創意設計賦予了原有遺產嶄新的時代氣息。不過,調研發現,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不足,影響了工業遺產的“文化蝶變”。

缺乏對工業遺產的全面基礎性價值評估。當前,在國家層面上,發布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等舉措對工業遺產保護起到了示范引領效應,北京、無錫、上海、重慶、南京等城市也比較早地開展了工業遺產專項調查和評估。但是,針對各級各類工業遺產的全方位普查仍需推進,評估標準也有待統一與完善。工業遺產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質的工業建筑,只有全面調研、準確評估、審慎研判,才能進行科學高效的改造,確保其再利用的成效與價值。

以文化冠名、行商業之實的商業化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工業遺產改造中,土地帶來的經濟利益遠超土地上的工業建筑。近年來,一些地方財政收支不平衡,只能依賴出讓土地緩解財政壓力。地方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建筑產權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不利于保留工業遺產,部分工業建筑最終被拆毀。例如,天津某工業遺產已被列為保護對象,但由于地段較好,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目標,最終完成招拍掛,廠區實質上成了商住建筑區。還有一些被部分開發為房地產項目的案例。例如,某工業遺產在專項規劃中被列為保護對象,但在實際操作中被分為兩個部分,所處地段較好的被開發為房地產項目,破壞了工業遺產的原有價值和完整性。與其他歷史文化街區類似,過度商業化開發等也比較普遍。

相關政策系統性協同性尚待加強,吸引人才的生態環境亟待建立。調查發現,當前有關工業用地、工業遺產保護和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相對分散,彼此之間缺乏協同,存在脫節現象。尤其是在地方層面,文化產業和工業遺產的管理分屬不同部門,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由不同主體分頭制定,明確統合兩者、具有較強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性的政策仍然較少。還要看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需要人才支撐,而此類人才往往需具備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等多學科背景與足夠的實踐歷練。在一線城市,此類人才相對集中,其他城市則相對缺乏。為此,需加快制定有效政策,改善引才環境、吸引更多人才。

尋對策:激活工業遺產,融入城市發展

保護、挖掘、深度激活工業遺產的“文化磁力”,不完全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理念、政策、配套支撐等多個維度。當下,須從現存不足著手,補齊短板、增強活力。

強化價值評估,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價值評估是保護工業遺產“文化磁力”的基礎,在房地產行業等釋放的巨大經濟利益誘惑下,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往往容易被忽視,此時,需要切實加強評估、明確其價值所在。根據筆者相關研究,在工業遺產的價值結構中,核心部分是遺產的固有價值,包括物質資本價值、人力資本價值、自然資本價值和文化資本價值;創意價值則屬于固有價值之外的價值。而在遺產的固有價值中,相對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文化資本屬于新型資本形式,應是評估工業遺存的主要指標之一。創意價值強調新附加的價值,應在不破壞固有價值基礎上,通過評估指標的導向予以鼓勵。

在開展工業遺產價值評估時,文物保護法中關于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標準,《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關于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的標準,都可作為一級評估指標。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遺產應建立二級乃至更為細化的評估指標,以便以更加差異化、精準化的視角準確評判其價值。

政府主導、市場運營,助推遺產項目“行文化之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優化稅制結構,健全直接稅體系,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逐步擴大地方稅政管理權”,此舉將有助于地方財政擺脫對房地產和土地稅收的高度依賴。財政體制的改革,也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帶來了巨大利好。

為了避免“文化產業項目過度商業化”傾向,地方政府應跳出只重商業收益的思維局限,在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引導、規范相關企業、文化公司、高校等文化產業經營主體多方參與,以既符合市場運營規律,又滿足文化發展需求的方式活化工業遺產、強化文化功用。對于價值重大的工業遺產,建議政府使用容積率轉移的方法,從更大的城市規劃范圍協調保護問題。

整合文化政策,吸引創意人才。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文件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開展資源認定管理、推進重點保護展示、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繁榮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間、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這些任務涉及文化產業、創意城市的建設、運營、評估、展示等立體化內容,為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轉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體現了不同部門之間協力推進、提升政策協同性系統性的切實努力。2021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又聯合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今后,應進一步落實相關文件要求,并探索多樣化的政策落地方式,提升工業遺產保護的整體意識,注重遺產空間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使遺產融入現代城市發展,與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相協調。

在吸引創意人才集聚方面,作為四線城市的景德鎮積累了寶貴經驗。這里以瓷產業為中心,長期積累相關要素、形成完整產業鏈。當地不僅有建在宇宙瓷廠舊廠址內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御窯博物館等具有“文化磁力”的內核,還有寬廣的產業發展空間、優惠的扶持政策。這充分說明,增強“創意厚度”是保證創意價值產出的基礎,也是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關鍵。為此,地方政府應制定鼓勵發展的綜合性文化政策,吸引創意人才、培植創意力量、賦能工業遺存,形成創意經濟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

(作者:徐蘇斌,系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工業遺產   文化產業   城市更新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