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學術前沿 > 學界熱點 > 正文

新百年目標下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李  全

【摘要】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中國在防疫抗疫的過程中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尤其在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面對依然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改革已經觸及體制層面,進而誘發了深層次矛盾。因此,需深入推進創新發展戰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深化改革與高水平對外開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全面提升包括人文和綠色發展在內的人民生活品質、平安中國與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等,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轉型,為中國邁入現代化強國奠定制度基礎。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 經濟社會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0.009

第一個百年期間的偉大成就

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在曲折和通往光明的道路中實現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艱苦奮斗中,我國徹底擺脫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現狀,實現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完成了國民經濟和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構建,文教科衛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極大解放了生產力,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國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方針的基礎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和基本框架;黨的十六大之后,我國提出了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成功地在新形勢下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斗。

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下中國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經歷了從貧窮到富強,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中國在這期間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成立、基本經濟體系的構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奠定和發展各階段,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2021年1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中國GDP已超過100萬億達1015986億元,同比增長2.3%,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依然是全球唯一當年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53977億元,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比重達54.5%。同時,還實現了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的驕人業績;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能夠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砥礪前行;另一方面則源于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在經濟趨穩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獨樹一幟。

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下中國社會健康變革。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發展從無到有。百年之初,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而且其中有半數為佃農或半自耕農,很多家庭最低生活費維持溫飽也比較難,饑荒經常發生。到百年目標實現之年,中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32189元。展望已經開啟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規劃未來,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局之際,中國正在聚焦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執行,將新發展理念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促進政策的有效落實。具體來看,未來中國有望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關注數字化轉型,推動創新發展在產業變革方面的原動力;在協調發展理念方面,將以財稅體制機制的完善為依托,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以“碳達峰”和“碳中和”為遠景目標,高標準設計發展的實現路徑;在開放發展理念方面,中國將以更加包容和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中,以實現更深層次的全球化;在共享發展理念方面,則以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不僅實現各類人群對現有經濟增長成果的分享,更應推動不同地域、不同發展基礎的人們繼續學習和進步,逐漸在其適合的領域實現獲得成果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

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下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各方面穩步發展,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展望第二個百年,我國將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推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后超過12500美元,成為中高收入國家,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如圖1所示,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在近十年實現了高效的優化和調整??萍紕撔履芰铀偬嵘?,產業轉型升級進入重要推進期。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總量的持續增長,如圖2,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近四十余年取得了全球矚目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暢通,國內巨大市場的潛力持續釋放,區域重大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之后,中國經濟將繼續在改革深水區中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繼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將推動總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這將在產業結構和運行效率的角度提升發展動力;在協調發展方面,中國將以區域差異、人口差異及其發展驅動為基礎,在更深更廣的層次上實現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將以堅定的決心落實環保事業的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和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爭取在過去一段時期環境友好轉型良好的基礎上繼續優化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開放發展方面,中國將更加客觀地應對全球經濟波動和經貿摩擦,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將更加辯證地處理開放合作的問題,在全球化受阻的現實狀況下尋找新機遇,構建更加全面、更加柔性的產業鏈供應鏈,以應對壁壘漸高的全球經濟;在共享發展方面,中國將更加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在國民經濟繼續發展、各項制度不斷進步并實現小康社會基本目標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勝利成果,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中心,使其能夠分享社會經濟進步的成果,增加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這些新發展理念將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得到更好的貫徹執行,并將以此為起點,以戰略性、全局性的的新發展理念為依托推動祖國的繁榮發展與穩定增長。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中國將面臨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歷史觀的視角來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交流和妥協的問題,這是由中國的經濟總量及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球格局中發生的變化而引致的深層次矛盾,每當全球各國總量和結構的排序出現競爭和波動時,摩擦迭起甚至會引發沖突,這種矛盾很有可能長期存在并有可能在特殊的時間窗口加劇。而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改革已經觸及體制層面,進而誘發了深層次矛盾,諸如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化改革等,改革的進度和效果會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中國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將會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際政治環境。從發展的國際環境來看,矛盾誘因主要來自于四方面。一是全球多極化的發展變化中,大國關系在悄然發生變化。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強國,其經濟發展質量和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如圖3,美國出口全球占比大幅波動且總體呈顯著下降態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這種矛盾日益凸顯。隨著中國在過去幾十年時間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離美國越來越近,在結構深層次調整的過程中經濟增速仍在全球獨樹一幟,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美之間的經濟總量差距會越來越小,這對美國構成了心理和現實方面的挑戰。二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近年來,發達國家由于收入分配失衡、種族主義沖突頻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軍備競賽再起,美日歐的“抱團”局面正在內部出現裂痕,美俄之間沖突不斷,美歐之間,乃至于英國脫歐后歐洲內部之間的盟友關系微妙波動。如圖4所示,美國對中國、歐洲、日本的逆差十年間增長較快,這種增長仍有持續的趨勢。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否能夠有效延續仍處未知。三是新興經濟體前些年的快速發展在疫情后出現了顯著的回落,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受疫情沖擊嚴重,其政治經濟發展政策均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挑戰,通貨膨脹、失業率與債務高漲、一些新興經濟體已在不同程度上再現衰退預期。近期基于資本外流的壓力,俄羅斯、土耳其、巴西等國家已經在經濟弱復蘇的情況下啟動加息政策,這有可能對復蘇預期造成新的沖擊。四是全球區域爭端不斷,美俄等國在中東地區的角逐導致區域政治經濟沖突嚴重,敘利亞、伊朗、克里米亞等國家和地區局勢動蕩,緬甸軍民對抗激烈,朝鮮再次試射導彈,基于利益的爭奪和霸權主義的延續,這些地區的波動給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蒙上了陰影。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的轉型制約。從國內形勢來看,長期以來總量增長的模式確實實現了國家綜合實力的躍升和人民的小康,但粗放的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其對全面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掣肘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涉及到社會發展最終目標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領域存在短板,并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九年義務制教育的鞏固率在2020年已高達95.2%,小學凈入學率高達99.96%,初中毛入學率為102.5%,已相當于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同時根據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幼兒園29.17萬所,在園幼兒4818.26萬人,其中普惠性幼兒園達到了84.74%。當然,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些短板依然顯著,在普惠性幼兒園和基礎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依然缺乏,在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普及率依然有待于提升,在產教融合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在醫療方面,2021年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基礎醫療普及率較高,其中縣級醫院中85.8%達到了醫療服務能力的基本要求,但只有29.8%達到推薦標準。在高端醫療供給方面仍有短板,我國共有5400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參與了績效考核,7734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建立了預約診療制度。但在全國范圍內優質醫療資源的短缺導致了相關醫院掛號難、檢查難、入院難,而且由于醫療機構自身的經費不足,普通醫療保障難以滿足群眾大病特病的診療需求,廣大農村地區及城郊地區居民存在就醫難、醫療資源匹配不足的問題。在住房方面,隨著房價不斷攀升,全國一線城市及省會中心城市的住房情況堪憂,不少年輕的蝸居一族合租單元房的情況非常普遍,這不僅影響了城市核心勞動力的生活質量問題,也存在著不少安全隱患。城市郊區則存在著大量空置房,這些房產投資建設速度快但使用效率低下,一旦供求失衡則有可能出現價格下跌進而導致斷供的情況。在養老方面,中國老齡化進程在加快,如圖5所示,隨著出生人口增速不斷下降,人們的結婚意愿也呈顯著下滑趨勢。在撫養比例溫和上升的同時,如圖6所示,養老保險參保贍養比則急劇增加,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中國養老供給不足與老齡人口快速增加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

第二,涉及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背后的環保誘因也日益凸顯。中國在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方面的進展舉世矚目,近年來通過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綠色發展等一系列舉措,我國的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改善,但綠色發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污染的治理成效顯著,比如,全國337個城市在2019年累計發生嚴重污染的天數比上一年度減少了183天,但仍有452天之多,而重度污染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8天,高達1666天。2019年對上述337個城市的統計中,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比例為82%,但其中近半城市優良天氣比例在80%以下,平均超標天氣比例在18%,仍不容樂觀?!吨袊鷳B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廢氣排放總量自2016年至2019年已經下降了42%,但其中工業領域的來源仍占大頭,我們長期以來粗放式增長所帶來的環保壓力仍然較大,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也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在全球創新發展的進程中,數字化轉型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過去近百年來,科技進步不斷推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目前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各國競爭合作的主要領域,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進步較大,但基礎研究仍較為薄弱,如果能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較為顯著的進步,則有望在全球大變革中實現經濟社會的深度轉型。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的速度加快,各種新產品新經營模式層出不窮,其中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生產經營的模式,這種改變也有可能導致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拉開發展差距,即數字鴻溝。如圖7所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性支出增速呈下降趨勢,如何實現可持續增長以及可持續消費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而且,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鏈結構中,我國已經形成重產品加工輕研發投入的世界工廠模式,延續下去將會對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產業變革進度形成抑制。因此,在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我們必須加快并持續性地對基礎研究進行投入,循序漸進地進行應用研究的導入,最終推動產業研究的實現。如圖8所示,數字經濟領域的增速顯著高于其他各行業。各種變革的需求在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尤為迫切,隨著大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國在數字化領域的創新和戰略布局也會加速。我們要在數字鴻溝形成之前初步實現數字化轉型,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我們還應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關注弱勢群體的發展,在轉型中以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

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形勢的巨大變化,我國中長期發展目標應該繼續合理調整,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具體來看有六條核心路徑需逐步實現: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動科技進步實現創新轉型、強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增加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以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拉動內外部經濟增長、在鄉村振興中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通過人文和綠色發展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繼續平安中國與國防現代化建設。在以上路徑的探索和實施進程中,我們將實現新百年目標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即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轉型,為中國邁入現代化強國奠定制度基礎。

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秉承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萍紕撔乱呀浫找娉蔀槲覈鴮崿F現代化強國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我們必須把創新發展放在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核心位置。多年來,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已在全球所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在全球人均資源占比有限、生產成本漸高的趨勢下,科技創新實現了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萍歼M步推動下的創新發展改變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實現路徑,發達國家不再單純依賴人力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可持續大量投入才能獲得的高增長。技術的加入改造了生產函數,在科技和金融的雙輪驅動下,相關經濟體快速發展,不斷實現產業革新。同時,技術進步也在改善著人民生活水平,不論從技術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還是技術增強了體驗感來看,都從不同程度增進了人們的幸福感。在推動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需要在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下功夫,還需要保證可持續性的大量研發投入。

在體制機制方面,需要加快各類國家級實驗室的建設,通過高??蒲性核纳疃葏⑴c,提升基礎研究的品質和數量;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應重點落實“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開展,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創新中心為依托,實現重點項目的研發與落地;還應深度改革科技創新中的人才機制和制度環境,推進科研人員參與創業創新、科研人員直接持股及參與股權激勵的一系列制度改革,為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在研發投入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的《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在研發方面共投入了2.4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0%,增幅創下近11年以來的新高。從總量來看,我國研發投入從2013年起就在總量上超過了日本居全球第二,2020年基礎研究占研發總量的投入占比達到6.01%,應用研究和試驗研發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11%和8%。但我國研發投入的強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距離,前瞻行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學儀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德國、日本的研發強度投入已分別達到3.1%、3.2%和3.2%,而以色列和韓國的研發投入強度則已達4.9%和4.6%,這一比例均顯著高于我國。而過去多年,中國和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和生物制藥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差距更大,自2020年中央對“兩新一重”領域的投資方略實施后,隨著新基建的崛起,相關領域的投資快速增加。2021年作為新百年目標發展的起點,我國明確了在“十四五”期間的研發經費年均增速將達7%,如此測算,至“十四五”規劃結束時我國研發總投入將達到37582億元人民幣,而基礎研發的投入年均增長8%,實際上有可能會更高。

推動雙循環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秉承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強國的發展戰略,在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全球產業鏈面臨挑戰,部分行業供應鏈承受著斷鏈的風險。我國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嚴格、謹慎、有序,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得到較好防控的基礎上,我國各類企業的復工復產也在有序進行,為保證疫后經濟的有序復蘇,我們必須增加自身產業鏈的韌性,以更科學、合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來支持經濟社會的全面復蘇。

從更長期的歷史背景來看,我國正處于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大變革之際,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崛起,基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個宏觀背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發達國家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一直懷有戒心,在產業、貿易、金融領域進行著廣泛的遏制,隨著全球壁壘漸高,我們必須開辟新的增長路徑。同時,基于我國十四億多人口和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內在需求背景,我們也有以內部增長為主體的新的發展機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外在背景,即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我國奠定了良好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世界離不開中國,我們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將與全球進行更好的合作,以弱化壁壘的限制。

在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和內部改革步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們應抓住機遇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統籌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經濟和網絡強國的建設;我們應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在健全國內大市場的基礎上擁抱國際市場,在培育完整健康的內需系統的同時,增強我國嵌入國際產業鏈的韌性,最終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產業變革中的落地。

推動深層次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合作共贏。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部門規章制度已經難以適應現階段的發展,一些地區甚至存在官本位的慣性思維,如果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不能落地,則將會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續深化發展的瓶頸。從我國的發展現狀和制度體系的變革要求來看,改革迫在眉睫。

根據此前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我國從八個方面深化改革,這些舉措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具體來看,我們要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產權制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激勵與約束并存、要素自由流動、企業競爭合作共存、價格靈活合理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高度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終達到經濟社會更高水平上的發展與不斷完善。

同時,在全球壁壘漸高之時,我國需要有定力和耐心,通過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具體來看,我們應依托國內的大市場,在產業鏈升級的過程中推動投資和貿易的自由化,通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廣泛的國際合作,逐漸弱化壁壘的負面效應,將中國經濟發展與更完善的全球化實現有機結合。

推動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基礎上實現新型城鎮化。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連年糧食豐產豐收,“十三五”期間還實現了一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的順利落戶。這五年我國還完成了2100萬套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完善。但從總量來看,我國農村農民的發展仍與城鎮有一定差距,從基礎設施到文化娛樂生活,我國的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鄉村振興方面,實現新的百年目標,首當其沖是要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捋順相應體制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確權和流轉改革,做好承包土地延包工作,為農業產業化奠定物質基礎。通過產融結合和高技術投入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科技化轉型升級,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制度上需要全面提升農村綜合治理能力,加快美麗鄉村、善治鄉村和智慧鄉村的建設,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實現農民致富和農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基礎設施方面,應通過補短板的方式對鄉村公路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進行科技化提升,對鄉村公共醫療、義務制教育和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投入,尤其要補好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農村民生短板,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打好基礎。

在新型城鎮化方面,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已經實現了大量農村人口城鎮化以及大量棚戶區項目的改造和落實。在新百年我國將實現高質量國土空間布局和開發保護體系,推進區域協調和相關重大戰略的落地,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的健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化進程。

推動人文綠色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可持續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綠色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下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的軟實力和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其中包括核心文化體系的建設,包括綠色生態領域的發展,也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領域帶動下的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亟需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建設,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基礎,樹立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以文化興國。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要繼續倡導綠色發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在經濟穩定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守住自然生態的安全邊界,堅持低碳發展,按照中央的部署,在2030年和2060年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積極推動綠色賬戶的有效運行,在積極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實現環境的自然恢復與良性修復。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需要持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教育體系改革方面,需增加普惠性幼兒園和基礎教育的普及度,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的高效發展,提升高等教育的建設水平,推動國家亟需人才相關專業的產教融合平臺的擴容和高質量發展。醫療改革方面,不僅要繼續增加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還應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加快互聯網診療的創新發展模式,進而推動互聯網醫院的有序發展,全面建立省級互聯網醫療監管體系,實現遠程醫療在省、市(地)、縣(區)區域的廣泛覆蓋。社會保障方面,要全面建立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在內的三重防護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逐步推進補充保險制度,對部分人群推進商業保險與保險類投資產品的發展。

總體上,我國在中長期發展中需要不斷增加人民的獲得感,讓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重大問題上有所保障,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增加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為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推動平安中國和國防現代化發展。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更高水平的基礎上建設平安中國,全面落實國家安全戰略。目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詭譎多變,我國在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已經位于全球經濟總量的第二名,但從人均指標來看,我國整體水平距離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在經濟領域保護好國家不發生風險,需要在國防外交領域為國家和人民建設好堅固的防護堤,需要在全球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時以更有韌性的抗壓能力來抵御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沖擊。

在統籌發展和安全方面,我們需要在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布局的基礎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將經濟安全、社會發展安全與國防外交安全綜合起來考慮,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增加社會經濟發展的韌性,將各個領域的風險置于持續可控的狀態,將國際各類風險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控制在一定邊界內,為我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方面,我國需要全面實現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建成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現代化國防體系。具體來看,我國需要在國防軍隊的政治建設、人才建設、科技建設等領域積極推進,在國防和軍隊改革過程中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在重點地域進行充分的布局,在重點領域實現有序的發展,在科技等新興國防軍隊建設方面積極推進,最終實現富國和強軍的高效統一,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安全完整,以至于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安全服務,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建成高度有保障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體系。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趙歆彥對本文的數據搜集和整理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財政對民生投入逐年增加》,2021,《人民日報》,7月31日。

高帆,2021,《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深刻理解我國高質量發展內涵》,《上海經濟研究》,第12期。

高培勇、袁富華、胡懷國、劉霞輝,2020,《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治理》,《經濟研究》,第4期。

國家統計局,1999~2021,《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2018,國家統計局網,11月7日,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11/t20181126_1635848.html。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介紹財稅支持脫貧攻堅有關情況》,2020,中國政府網,12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2/content_5566482.htm。

李全、陳揚,201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政策階段性效果研究——基于上市公司視角》,《河南社會科學》,第7期。

李全,2020,《全球性衰退預期與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8期。

李全,2021,《中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形勢與任務》,《國家治理》,第48期。

李瑤、董瑋、秦國偉,2022,《“十四五”鄉村振興的戰略任務與轉型路徑》,《宏觀經濟管理》,第2期。

劉培、陳浩、王春凱,2021,《中國就業結構演變歷程及“十四五”高質量就業發展思路》,《經濟體制改革》第6期。

錢海章、張強、李帥,2022,《“十四五”規劃下中國制造供給能力及發展路徑思考》,《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1期。

曲哲涵,2021,《“十三五”時期減稅降費超七點六萬億元 確?;萜罄褓Y金精準落地》,《人民日報》,4月8日。

申鋮,2020,《“十三五”時期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支出有力有為》,新華網,10月21日,http://www.xinwenlianbo.tv/xinwen/127742.html。

盛來運、鄭鑫,2017,《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需要多高增速?》,《管理世界》,第10期。

王明華,2021,《人本觀念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轉型研究》,《農業經濟》,第12期。

許憲春、任雪、張鐘文、周融,2021,《中國平衡發展:“十三五”回顧與“十四五”展望——基于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的分析》,《財政研究》,第8期。

楊耀武、張平,2021,《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測度與治理》,《經濟研究》,第1期。

趙麗,2022,《“十四五”時期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中州學刊》,第2期。

朱炳元,2018,《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邏輯》,《紅旗文稿》,第5期。

責 編/肖晗題

李全,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導,亞洲開發銀行中方專家,中國財政學會投融資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政策性金融。主要著作有《中國小微金融》等。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Centennial Goal

Li Quan

Abstract: In the decisive year of achieving the first Centennial Goal, China has realized all-r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specially in winning the three key battles of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major risk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and sever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ina has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nial Goal.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entered a deep-water zone. More and more reforms have touched upo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leading to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a resilient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system; deepen reform and high-level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ampaign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ing, humanistic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e public security of China,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forces, so as to achiev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ay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become a modern power.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責任編輯:張曉]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