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新型城鎮化視角下人文城市建設理路

摘 要: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主旨,關鍵在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提升人文城市建設意識和實踐,居于格外重要的位置,并應起到關鍵性導向性作用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主要行動方向是培育新型城市發展動能,提供更優質的生活保障,更好地體現城市文化特色,滿足人們多樣性文化需求。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人文城市建設 城市更新 文化需求與實現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新型城鎮化的題域與指向

政策與實踐

國家層面構想。“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處于很醒目的位置。具體要求包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關鍵點是“以人為核心”,突出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新型城鎮化則細化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等項內容。具體意向可解讀為: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評價工作,指導地級以上城市整合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增強城市管理綜合統籌能力,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彰顯中國建筑文化特色。更明確地把重頭文章做在了城市文化建設和提升管理效能上。這些認知和實踐指南,都給人文城市的建設和推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城市實踐推進。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中,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關鍵詞。而提升人文城市建設意識和推進實踐,在其中又居于格外重要的位置,應起到關鍵性作用。新一輪城市更新是一次重大機遇,也是一次城市發展方向的戰略性調整。依照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2022年11月25日表決通過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在減量發展背景下,北京的城市更新不只是簡單的舊城舊區改造,而是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變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舉;不只是物質空間層面的修修補補,而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工程。這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城市發展思路更加突出持續完善城市功能、補齊城市短板、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產業發展。并特別強調了如下發展主旨:堅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具體行動框架是:完善區域功能,優先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短板;落實城市風貌管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求,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增建,優化城市設計,延續歷史文脈,凸顯首都城市特色等。其建設的重點部位,也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意義的:如新型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等高精尖產業、文化產業、養老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重點培育新型發展動能,營造更優質的生活保障,更好地體現城市文化特色,滿足人們多樣性文化需求。

人類城市演進理論與啟示

依循人類城市發展變遷考察,城市發展應該既見物又見人,見人是核心。城市既要為人提供工作、休憩、商購等方面的良好生活保障,更要提供家園識別、教育成長和精神享受與娛樂的文化保障與支撐。在城市生活的支撐條件上,城市要提供的,首先應該但不僅僅只是生活居住和謀生的保障,而是人的多種生活需要都應得以滿足;在生活內容的構成上,尊重人的精神價值追求,尊重人的成長發展需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享受要求,則是重中之重。城市不僅僅是讓人們活在這里,更是讓人們生活在這里。人們要求方便、舒適和平安,更要求快樂、成長和自由。人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就是城市建設的最高依循,也是城市建設的關鍵。新型城鎮化的起點,就應該設定在城市高品質發展上,以人文城市建設思路去約定我們的新發展路徑。

“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在強調天地自然與人類活動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性。所謂人文,以今天的方式解讀,正符合“人為的城市,應該是為人的城市”的命題,在城市的發展目標上,除了要對經濟指標、人口規模、占地面積等硬性指標加以關注外,人們更應該學會以內在的情感方式,以文化的內容要求,去評價城市發展質量,要引導人們更多的去感受城市,觸摸城市,體悟城市,要更多地采取軟性的城市評價方式。

人類一切活動及其顯現形式,無不投射了人類的精神理念、價值判斷、情感訴求和審美理想。我們發展城市,建設城市,其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此。

《雅典憲章》曾針對城市發展的諸多問題,提出了功能分區的理念,意圖以工作區、居住區、商業區和娛樂區的清晰劃分,凸顯城市功能的區隔分工,也提出城市必須以人為本的觀念。其整體意圖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與初衷大相徑庭,功能分區的設計和實踐,客觀上加重了城市的通達性難題,加大了人們出行的難度。依然是見物不見人的結果。而此類城市規劃模式,在1977年通過的《馬丘比丘憲章》中,已經用“混合功能”概念替代了功能分區觀念,這更呼應了人類城市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生活需求。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認知。在1999年通過的《北京憲章》中,同樣繼承了《馬丘比丘憲章》的思想精華,并將人類對于新生存挑戰的思考和中國人的東方智慧融入其間,更好地整合了新型的城市發展思想。

而源自英國、法國的,曾經風光一時的田園城市理論、光輝城市理論,其緣起也是應對城市無序發展而生發出來的,但在構想的時候,卻依然落入過度理想化的窠臼?!睹魅盏奶飯@城市》提倡了一種劇烈的社會改革思想,希望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分離的舊社會結構形態。田園城市理論的影響廣泛且深遠。雖然這一理論框架的精華與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但因其有相當程度的空想性,也并未很好地順應城市的文化生長規律和特性,不注意遵從生活構成的基本機理和規律,因而真的要具體實踐就非常困難。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籍作者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登場,向田園城市類理論發起了沖擊,并最終顛覆了這類理論模型。她以不太專業,但很生活化的視角打量了自己生活的城市,把認識城市意義的順序,從想象中的規劃圖,回到了生活的本意。標準的簡式認知,很反對“穿著干凈的西裝在明亮的辦公室里畫出未來的城市”,而是認為應該從生活的本來樣態中,依循生長規律和特性,培育出新的生活空間。人生活的城市,孩子要能在街上玩耍,跑跳自由,家長放心;鄰里要能安全地交流和互動,站著聊家常不會有太多的危險感。她反對城市的同質化現象,提倡城市本來就有不同的街道、不同的社區,特別是城市的成長方式,不能簡單地以否定原有空間形態去實現,而是要以如同樹木生長一樣的機理,讓城市與人的生活機理相呼應,相協調。她認為城市不一定要偉大、奢華和宏偉,而是要在再生、創造和智慧的行為模式中,讓城市可愛和好用,城市的靈魂和本意,其實就是人的生活本義。

人文城市理念的再理解

人文城市的理念和實踐,在城市的成長和發展中,是共生共進的關系。人們應依照生活不斷擴展的需要來營造更符合生活需求的城市。人文城市的本意是:“我們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們”。城市文化既是內生的,又是外化的。其內生性是由外在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而在其外化過程中形成的城市形式、結構機理和文化氛圍,又是由內生的精神觀念所造就的。內生性是對環境的認知與適應,外化則是對環境形態的再造和關照。這樣的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反復循環,客觀上形成了城市文化的有機生命體形態,成為了推動文明世界不斷演化、進步的力量,成為城市的樣式、風貌和氣質。今天,我們之所以重視城市文化的建設,就是希望通過對城市文化內在規律和構成機理的探尋,找到決定城市發展質量的根本要素,讓人們生活在更好的、更方便的,有更多文化享受保障和選擇可能性的城市里。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機遇與重點

空間拓展的轉型

我國正在走入新一輪的城市更新階段。從1978年以后一直在持續的城市空間拓展行動已基本告一段落,人們的居住空間難題已基本解決。依《中國住房發展總報告(2021-2022)》分析:截至2021年10月,在住房需求上,我國新開工、施工與竣工面積已從快速上升走向波動性回落。而另一方面,如果以高質量標準要求,相關報告認為,我國城市的發展短板依然不少,城市品質提升也有較大空間。如城市基礎設施還需完善,城市設計和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城市整體風貌的文化意蘊也不夠清晰,還有待梳理提升。合作、共進和參與,應該更為深入地融化在城市發展行為中,更積極地回應人們的真實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應成為城市更新的核心議題和主導方向。要更多地關注城市多重功能的有機融合,完成城市能量的有效集聚,以形成不斷趨向完善的生活、娛樂、商購和工作條件的優質融合,促進城市的文旅融合發展。今后一段時期內城市建設的主題,將會更加突出“提升效能,優化構成,著力品質,完善細節”的人文目標。

新型城鎮化與家園意識培育

提升家園認同感。以家園認同的高度理清新型城鎮化推進的思路,是人文城市理念的題中要義。人們對文化完整性構成的要求,在新一輪城市發展中,應該更被重視。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時候,城市空間的拓展是第一主題,應對的問題是居民的居住難題。文化的價值和意圖,很難在生活空間需求緊迫時被深刻理解和關注。這是城市的“空間拓展”階段的特有狀態。人當然不能沒有居所,這是最簡單的問題。但隨時間推進,空間問題會逐漸疏解,城市品質化的要求則會日漸顯現。人們要去好的購物場所、影院、健身俱樂部、博物館、圖書館,城市發展便進入了“功能拓展”階段。此后,城市功能增加的功課推進會加快,文化館、博物館、體育設施、大型購物中心、影劇場紛紛登場,城市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等于對空間拓展和功能拓展階段做了總結,并在其基礎上,開始了人文城市理念的全概念實踐階段,人的價值全面實現問題,已被提升到城市發展的必須條件位置。其主要目標指向,是人的精神價值被真正確認和實現,是除去人的生存和生理需求,開始更為關注具有關乎人類生存根本意義的價值需求和文化審美需求,人需要尋求精神世界的完善。同時,人們還希望文化生活要豐富,要有更多選擇性,這對體驗環境、場所和文化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需要在城市文化完善的設施、服務中,去感受美,感受生活的意義,接受文化成果的傳遞和文明教化,增進做人、行事、交往、成長的價值判斷力。這些都是新型城鎮化要解決的真實問題。

以家園識別推動城市構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動能,源自于對精神家園的構筑。精神家園的文化辨識特征,是通過風貌、空間、設施、符號、行動、儀式和氛圍等一系列要素去實現的,有外在和內在兩個系統,首先是外在系統呈現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氣質,然后有內在系統充實著人們的生活意義。其構成愈益完善,精神家園的構筑就愈加完整。一切城市建設的努力,就是為了實現“家園城市”的文化辨識效應。如果用“以人為本”的理念、環境心理學、城市文化構成生態效應去關照城市發展路徑,就有可能超越物態意義的城市發展路數。我們判斷城市文化的品質,外在的識別性首先就是一個重要標準,一座城市文化氣質,其外貌是第一憑據。然后才是深入進去后層級遞進式的感受。所以城市風貌構成,是新型城鎮化中的重頭戲。我們的文化記憶,文化心理和文化家園的識別,都在意識成熟后,顯現出了格外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提醒我們,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和推進,應更為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注重文化風貌的保護和利用,尊重生活節奏和細節的構成方式,這些都是構成我們家園環境和內在氣質的關鍵要素。這番作為的意義,許多城市建設者都看到了,也有很多的歷史風貌如傳統歷史街區,城市特色呈現區域的實踐,但這些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顯然還不足以構成文化家園的完整意義。

滿足文化生活構成的內在要求。城市有義務有責任建構文化、藝術的傳習、保護、生產、展示、宣傳的多種機制和機構、場所。通過學校、影劇院、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廣播電視臺站、城市功能設計與設施、公共藝術品、基層文化館等多種方式,向城市社會傳遞文化訊息,形成文化氛圍,影響社會心態。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全覆蓋地滿足市民的文化、藝術需求。市民的文化需求,就是一個健康城市文化體系建構的根基,是最重要的依據,也是其整體風貌的呼應。正如美國著名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所總結的那樣:“古往今來多少城市又莫不緣起于人類的社會需求,同時又極大地豐富了這些需求的類型及其表達方法”。他所總結的就是我們所要描述的城市文化生態體系的根本起因。我們所期待的,也就是在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不斷對文化生態的意義加深認識,深刻理解,并進而能夠自覺地將文化生態的精神內涵真正運用于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實踐。

人文城市新發展方式的構成要素

文化集聚效應認知

城市是集聚的產物,“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所謂文化集聚效應,是指在城市發展的歷程中,城市借助所在的特定地理區位優勢,所形成的文化吸納優勢和歷史文化積淀,使它能夠不斷地吸納和集聚相當范圍內的人才、文化、資金,并在吸納過程中,對所吸納的文化成果和經驗,不斷地有效實施收藏、保護和加工功能,由此會產生相應的“文化增值”現象,形成文化示范效應和文化輻射效應。我們就把這種效應,稱之為城市的文化集聚效應。

城市效應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集聚。也就是指在城市發展的歷程中,城市借助所在的特定地理區位優勢,打造文化場所和文化核心區域,其所形成的文化吸納優勢和歷史文化積淀,使它能夠不斷地吸納和集聚相當范圍內的人才、文化、資金,并在吸納過程中,對所吸納的文化成果和經驗,不斷地有效實施收藏、保護和加工功能,由此會產生相應的“文化增值”現象,形成文化示范效應和文化輻射效應。我們就把這種效應,稱之為城市的文化集聚效應。

良好的城市文化集聚效應,會促進一座城市成為特定區域內的文化中心和注意力核心。在當今我國的城市發展中,除了要完成大量的人口城市化轉移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完成文化觀念、功能、內容的整體更新轉換,建設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生活。新形態的人文集聚效應表現為,在世界的城市發展格局中,要為我國城市的良性發展,更為有效地集聚高端人才、新型產業、優良資本,盡量發揮相關的集聚效應,激活文化動力要素,形成新的發展推動力。我國城市在城市核心區域與重要場所的營造中,要特意地增強文化意識,在拓展它們應該具有和可能發掘的文化效應上,還是大有可為,大有拓展空間的。

公共文化空間效能認知

城市文化在社會功能構成上,呈現出公共性特征。公共性是城市文化最核心的屬性之一,它的含義是通過對城市公共生活的建構,實現全體公民的社會權利。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政府、企業、組織和社群乃至個人,每一個社會構成元素,都必須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最大前提,必須適應公共性所指向的社會發展方向。這種內涵要通過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場所設計、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和公共政策設計與實施、多樣的公共藝術展示、社會各群體各階層的相互包容等多種途徑去實現。

城市文化需要包容,需要多元文化支撐其生命力量。文化豐富性首先就要求在城市的功能構成上,要滿足多樣人群,要有意吸納能夠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的多樣化人群,要熟知和適應多種社會階層人群的多樣性的生活、工作、休憩、娛樂的需要,所以必須設置足夠的保障機能和設施條件,要以制度形式完善其豐富性建構,通過多樣化的社會服務,為全體市民服務。要在保障人民群眾充分的文化權利的前提下,在文化豐富性實現過程中,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借鑒、交流,不斷促進文化發展。同時,豐富性還指城市的文化包容性特征和文化構成的多樣性特征。城市的根本活力就是來自于文化的多元性。城市中多樣化的人員流動,必然會帶來各個不同階層、群體、文化習俗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他們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城市通過對他們的吸納完善自身建設,當然地就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由此構成外在形態和內在精神氣質的豐富性。

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重認知

城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歷史文化元素的積淀和文化傳承,呈現為歷史文脈的完整性和傳承性特征。完整性特性體現出的是城市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而傳承性原則是對城市文化源泉的尊重和沿革。文化是完整的生命體,城市更有其深遠的產生原因和動因,有完整的歷史故事。良好的城市文化建設必然呈現為完整的文化生態面貌。要完成城市文化精神的建構,完整性和傳承性原則是一個基本前提。城市文化建設除了必須完成文化傳承和收納以外,還必須完成創新性建構。文化創新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源泉,是推進城市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創新是文化演進的重要因素和動力,在文化保護的前提下,文化創新方能有更堅實的文化根基,才能有更優質的文化資源。以城市形態而言,越是構成完整的形態,越有激勵效應,空間語言愈豐富,文化活力也會愈強。一條完整的城市文化歷史脈絡,承載的是代代相承并持續積累的文化能量。培育新型文化生產力,首先就需要有空間環境保障的支撐。譬如,許多城市不但有傳統歷史街區的改造心得,也還有一些工業區成功改造的心得,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文化空間的語言模態,這都屬于對空間環境的更寬泛的理解成果,像北京首鋼工業園區、景德鎮陶溪川園區、南京秣陵九車間園區、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等等。

北京首鋼工業園區的成功轉型,為我們探討在人文城市建設實踐中如何實現傳統空間形態的功能性轉換提供了一個鮮活并具積極意義的范例。首鋼園區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1919年,后經過不斷的完善改造,終成北京市的一家支柱型企業,成為工業時代的典型產物。隨著城市建設的更高要求的提出,首鋼園區對城市環境的負面沖擊愈益嚴重,首鋼改造或搬遷被提上日程。但當企業整體搬遷終于完成時,首鋼所在地區域發展問題,又成了首要問題。經過多方論證,參照世界上工業園區改造成功的案例,首鋼園區確立了以文化創意產業園為定位,其外在的工業場景被完整保留,并賦予了新的文化功能,完成了從景觀符號記憶到新功能培育的華麗轉身,成為城市新地標,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那些粗獷大氣的煉鋼爐,轉身成為商業和文創業態的最好家園;大型的水泥筒倉,改成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的辦公樓,視覺和使用效果均屬一流;就在大高爐旁,凌空架設的大跳臺,承擔了冬奧會跳臺滑雪的重要項目。而經過了高效的空間整合,將六幅互通的地塊,包括11棟獨棟產業、11棟獨棟旗艦商業和一座購物廣場組合而成首鋼園六工匯,則更成為新空間組合的典范。由于其空間語言獨特,業態豐富,很受時尚人群歡迎。這一園區的改造成功,超越了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案例,成為人文城市空間喚醒和新業態培育的新區域發展典范。

總結:確認我國人文城市建設的新實踐方向

我國城市建設正在進入“內容拓展”期。城市化水平從50%向上攀升,正在向70%的高度發達的城市化水平躍升,而人均GDP也已經跨越了10000美元門檻,并持續向上提升,恩格爾系數正在降低,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在此階段,城市建設會更為自覺地尋找豐富的文化含義,構筑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人類文化遺產的巨大文化價值,被人們更自覺地接受和承認。人們更在意完美的生活環境與條件,對豐富多樣的、有多種選擇可能的、文化生態良好而完整的文化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渴望。我們即將迎來這一時期。

人文城市建設的主導性目標和力量,就是文化建構。中國化的城市文化建構體現為:中國元素明確的,歷史訊息清晰的城市建筑、街道、街區、社區的整體機理,以至序列化的文化風貌。其特有的城市人文功能,承載著城市文化內容,記載著我們獨有的文化訊息,進而實現新城市功能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實體性要素。新的城市功能應該以歷史文化要素為基本依據,實現收納文化成果,承載城市生活,展示文化內涵,拓展新城市功能的目的。我國的城市建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著,我們十分有必要更為重視我國城市的“有意味的文化建構”。我們看到有很多城市對城市文化建構的理解正進一步深化,包括對歷史文化風貌的價值確認,對新文化設施的大力營建,為市民文化提供的服務也在不斷拓展。這些都屬于對新型城鎮化的闡釋。

搞好人文城市建設,就是要處理好諸多城市生活和城市社會特有的矛盾,如自由與秩序、活力與規范、多數人與少數人、全球化與民族性、慶典心態與日常生活、高效率與輕松自由、喧鬧與寧靜、展示功能與人的正?;顒?、庸?;氖浪咨钆c藝術化的生活追求等多種矛盾。首先,要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逐步凸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真正將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權利還給人民,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充分得以實現,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務,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拓展廣闊的文化傳播空間和渠道,滿足人們日常文化生活需要和長久的文化享受可能,同時對外充分展示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其次,要加強社會文化建設,加強城市社區建設,提升城市社會的內在聚合力,提高城市的社會運行效能。努力促進城市居民的精神溝通與文化交流,促進各類人群的文化融合。再次,要以人文精神作為城市治理的核心,以多種復雜的需求元素組合成高效、人文、公正的城市管治體系,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的正?;顒訛楹诵?,維護城市社會的整體和諧,從而真正實現文化意義上的全面性的社會和諧。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文化前沿問題項目組首席專家】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