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科學把握“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

摘 要: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向世界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莊重承諾,這既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關系的重點,就是找到降碳減排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高生態治理能力,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

關鍵詞: “雙碳”承諾 自主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識碼】A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在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之后,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重承諾。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依據來看,“雙碳”承諾的作出有著鮮明的問題指向與時代特征。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旨在尋找經濟發展與碳減排之間的平衡點,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思考后作出的重要研判和戰略部署,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雙碳”承諾提出的現實意義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通常講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總是涉及到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長期保持較高水平,但也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產業結構升級等問題。為此,黨和國家提出新發展理念,促進從簡單追求數量和增速的發展,轉向以質量和效益為首要目標的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穩定的綠色發展??梢钥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的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雙碳”承諾所力爭實現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正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從碳源到碳匯的全過程控制,要求在某一特定時間點上,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后開始逐漸下降,而其中的凈碳排放量(即排放與吸納之差)通過吸收、儲存或抵消等方式降至零或負值。因此,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堅持綠色發展,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從新發展理念的角度看,“雙碳”承諾反映的是變更傳統工業化的高碳化經濟發展模式。長期以來,受到西方傳統工業現代化模式的影響,以及中國的趕超式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制約,我國在過去幾十年里以高速度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導致了環境問題的加劇,例如水資源污染和短缺、大氣污染和霧霾、土壤污染等。鑒于能源結構不合理、高碳經濟模式的巨大慣性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從“八五”計劃開始到“十一五”規劃,每一次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都明確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要求。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上,我國逐步進入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可以說,“雙碳”承諾的作出,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低碳經濟轉型,優化能源要素的利用,促進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有助于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等問題,推動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因此,“雙碳”承諾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速發展,培育新動能和新優勢等方面,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

從發展的國家戰略來看,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在今年7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影響環境、氣候、資源、生態的傳統能源消耗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雙碳”承諾致力于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生態修復和保護、倡導可持續發展,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旨趣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具有高度的契合。

首先,碳排放是生態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碳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持續高碳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退化等生態危機。因此,減少碳排放成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其次,低碳轉型是從高碳經濟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路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低碳轉型涵蓋了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型、節約資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動循環經濟等多方面,利于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造生態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與環境的良性循環。最后,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通過增加森林面積、濕地保護、草地建設等措施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減少碳排放,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物多樣性,使生態文明建設得以扎實推進。

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美麗中國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提出的國家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具有豐富內涵。美麗中國之美首先在于生態環境的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通過減少碳排放、推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發展,可以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系統、減少環境污染,使中國的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和可持續。在2018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當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這一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此,在今年7月的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其中就包括“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問題。

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列出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土壤安全、生態良好、人居整潔5類指標,衡量美麗中國建設成效的評估體系。其中,生態良好中的5個二級指標中就包括森林覆蓋率的增加。實施“雙碳”承諾需要加大森林建設和生態修復力度,通過推動植樹造林、濕地保護、退耕還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改善生態環境。此外,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中,衡量環境容量的指標體現出環境質量的改善程度。“雙碳”承諾的達成實現可以促進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通過植樹造林、濕地恢復、風景區生態修復等措施,增加植被覆蓋和生物多樣性,提高對大氣中CO2的吸收和固定,減少土地退化和生態破壞,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2022年,我國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到265.34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2.08萬平方公里,減幅達0.78%,年際減少量和減幅均較上年度有所擴大??梢哉f,“雙碳”目標的實現可以通過替代高碳和高污染能源,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大氣污染物的釋放,減少霧霾和細顆粒物(PM2.5)的生成,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水質等,提升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質量,成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之間關系的哲學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是對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和綠色轉型作出的方法論意義上的戰略部署,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強調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決定作用,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堅持辯證唯物的觀點。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雙碳”承諾的作出正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根基上,賦予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鮮明的時代特色。

首先,“雙碳”承諾的達成涉及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全球與地方等多重層面的平衡,是一種在復雜社會和環境挑戰下的綜合性世界觀。也就是說,自然的先在性、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雙重解放等,為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在生態維度的生動體現,體現了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探索,以及如何在不同層面的目標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

其次,“雙碳”承諾的提出,體現出碳排放帶來的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減排對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延續傳統工業化進程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資源與環境的嚴重透支,因此,以承諾的方式通過減少碳排放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等措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以適應和引領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擔當。

最后,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之間的關系能夠推動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應該看到,我國為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最短時間實現“雙碳”目標,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發展戰略,力爭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推動了相關政策調整、法規制定和產業結構轉型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通過實施能源節約和環保政策,中國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2021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過了“十三五”規劃目標。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比2015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通過這些制度和政策的變革,中國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斷推進社會關系的轉變。此外,“雙碳”承諾的達成更深層反映了發展觀念的變革。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社會存在對于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而“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引領了人們對生態文明和碳減排的認識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在輿論宣傳、教育和文化領域加強了環境意識的普及和提升,推動了公眾對環境保護和碳減排的認知和關注。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系統思維

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性思維強調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系統性和相互關聯性,認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系統論思維看待一個國家的發展,則需要看到整個發展戰略的復雜性,要注重經濟社會運行的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梢钥闯?,中國的“雙碳”承諾不僅僅是單一的碳減排目標,而是以碳減排為核心,涉及經濟增長、能源轉型、環境保護、社會參與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性目標。通過制定綜合性政策,如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低碳技術創新、加強環境保護法規等,實現系統性目標的協調推進。在實現碳減排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方法上,把握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充分考慮了碳減排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因此,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就要求系統全面發展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制定政策時注重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的有機統一,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相互促進。在二者關系的處理上需要跨部門合作和協同行動,通過眾多相關部門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與協調,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面的協同行動,以形成整體效應并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有益經驗。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體現了辯證思維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的相互對立和統一的關系,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固有的特點。恩格斯認為,事物的矛盾運動是普遍的、反復的、無窮盡的,而且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如果從矛盾包含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關系來看待“雙碳”目標的達成,則可以理解在承諾與自主行動之間存在的深刻辯證法意味。“雙碳”承諾不僅是簡單的降低碳排放問題,特別是中國當下的發展階段與水平并沒有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完全脫鉤,因此,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減排,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在此過程中能源結構轉型、技術創新、社會參與等方面也包含著諸多衍生矛盾需要處理。

從世界范圍來看,碳減排是全球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一種普遍矛盾。當下人類發展共同面臨著碳排放問題的制約。作為碳排放大國,我國在解決自身碳減排矛盾的同時,也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與其他國家共同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應該看到,“雙碳”承諾的作出,不僅是中國自己的事情,更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各國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雙碳”目標時指出:“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所以,最直接的處理好“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系,不僅是中國在解決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環境議題中,推動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所體現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在正確處理“雙碳”承諾的達成上,也需要通過自主行動處理自身發展,以及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中的諸多“對立統一”,如傳統能源企業利益的博弈和資源分配的矛盾,參與國際碳市場談判等,來推動中國實現碳排放的轉化和發展。無論是基于國際社會在氣候、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共識,還是黨和政府對于實現“雙碳”承諾給出的具體政策和行動安排,在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上,需要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保持自身發展與世界預期之間的平衡。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關系的路徑

碳排放可以看作是經濟活動的結果,“雙碳”目標的實現是經濟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的問題,減排任務的完成需要在經濟活動本身去尋求解決辦法。作為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組成和分布情況的重要反映,經濟產業結構給出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而碳排放是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釋放量。一般來說,不同產業的活動對碳排放的貢獻是不同的。傳統的重工業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因其經濟活動通常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往往對碳排放貢獻較高。相比之下,服務業和知識經濟等輕型產業對碳排放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正確處理“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關系的重點,就是從我國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找到降碳減排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抓重點優化產業結構,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

推進能源領域轉型,加快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優化升級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能源行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一是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力度非常重要。通過擴大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產能規模,可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需求,并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同時,還需加強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市場推廣,以促進其在能源消費中的規?;瘧?。二是需要加快能源生產的優化與升級。在能源生產端,推動能源行業向更清潔、高效的方向發展是關鍵。這可以通過引導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來實現。此外,應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其供能能力,降低碳排放強度。三是在能源消費端,需要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強對公眾的能源教育和宣傳,提高節能意識是關鍵。同時,還可以推廣能效標識和認證制度,引導消費者選擇節能環保產品。此外,還應建立完善的能源市場體系,通過經濟手段激勵企業和個人實施節能減排,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轉型后的能源領域將逐漸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朝著更加清潔、高效、可再生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更為綠色的動力。

抓住重點領域,促進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從我國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這其中工業和建筑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鋼鐵、化工、電力、石油和采掘業等行業又占據了工業近90%的碳排放量。而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低碳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核心技術普遍缺乏,這些都使得第二產業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要把握“雙碳”承諾重點領域,優化產業結構,構建完善現代綠色工業體系,推動綠色循環產業的發展。具體來說,一是通過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推動高碳排放行業的技術轉型和升級。應加強綠色節能技術、碳捕獲利用和儲存技術以及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碳排放減少。二是積極培育和推動綠色循環產業的發展。這包括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如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以及推廣和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同時,應加強對綠色循環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可持續發展的投入,推動產業鏈的綠色轉型升級。三是加強地區間的協調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均衡性。建立聯動機制和共享平臺,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技術交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在全國范圍的復制推廣。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高生態治理能力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之間的關系,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將生態文明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治理能力。作為一個碳排放大國,我國產業結構完整豐富、經濟體量龐大,實現全面減排和綠色轉型必然涵蓋多個行業和領域作,“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科學理性的指導原則,以國家戰略引領、社會共識為基礎,制定全面系統、科學可行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行動計劃。制度作為一系列規則和約束,能夠引導和塑造人們的行為,影響資源的配置和經濟的運行。特別是在生態治理領域,良好的制度體系能夠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管機制,推動市場參與者更好地進行碳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可以形成社會共識和約束,推動企業和公眾主動參與生態治理,從而提升生態治理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一,建設全方位的“雙碳”監測體系,謹慎形成碳排放數據計算區間。應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監測、數據統計和信息公開制度,提高監測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實現全面掌握碳排放情況,為政策制定和評估提供可靠依據,以便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超時空負外部性,在經濟增長與碳中和目標之間尋求平衡。第二,強化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制定更為嚴格的減排政策和法規,并確保其執行力度。應加大對減排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加強對違規排放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法治環境。第三,提高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應引導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加大對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和融資支持力度,通過發展綠色債券市場、設立綠色基金等方式,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為低碳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第四,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碳減排合作與交流,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應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推動制定更加嚴格和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并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共贏。

【本文作者為 趙建軍,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 海,遼寧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張宏莉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