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學術前沿 > 成果首發 > 正文

如何保障新時代中國能源供給安全

【摘要】當前,能源供需多極化格局深入演變,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度調整。中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新能源礦產保供壓力明顯增大,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迫切需要提升新時代能源安全供給能力,以支撐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新時代的中國能源供給安全內涵主要在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要堅持立足國內,把國內能源供應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又要加強國際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或區域能源合作,著力構建多元供應體系。這要求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強化能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安全、鞏固國際能源來源多元化格局。

【關鍵詞】新時代 能源供給 能源安全 能源轉型 新型能源體系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9.006

【作者簡介】郭焦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江蘇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主要著作有《中國能源革命進展報告》(總協調人)、《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報告》(主編)、《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總協調人)等。任世華,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科技中心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能源戰略。主要著作有《新時期我國煤炭領域熱點政策問題跟蹤研究》(合著)、《煤炭碳中和戰略與技術路徑》(合著)等。

引言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和動力,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至關重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能源供需多極化格局深入演變。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度調整,進一步呈現消費重心東傾、生產重心西移的態勢。近十年來亞太地區能源消費占全球的比重不斷提高,北美地區原油、天然氣生產增量分別達到全球增量的80%和30%以上。中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新能源礦產保供壓力明顯增大,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迫切需要提升新時代能源安全供給能力,以支撐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中國能源供給安全內涵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能源革命方興未艾,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形成了多輪驅動的供應體系。面向未來,中國能源消費仍將緩慢增長,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供需缺口還會加大,對外依存度總體維持高位,能源安全可控生產面臨挑戰。全國能源供應鏈產業鏈調整將增加高新技術、關鍵礦產等的進口,可能形成受制于人的局面;傳統化石能源面臨巨大轉型壓力;新能源技術和裝備所需的礦產、原材料供應鏈的不穩定性給中國能源安全可控生產帶來新的挑戰。全球能源格局正處于深度調整期,各種風險挑戰增加,例如,中東、拉美、非洲等能源重點供應地區局勢可能出現新變數,烏克蘭危機加大國際能源合作與貿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等等。這些都將給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帶來新的挑戰,導致油氣、新能源礦產等資源進口安全風險增加。

新時代中國能源供給安全內涵主要在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方面,要堅持立足國內,把國內能源供應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不斷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升能源安全供應能力,著力構建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或區域能源合作,建成多元能源供應體系,實現開放條件下的國家能源安全。

傳統能源資源保障安全。立足國內,根據國情,加大煤炭資源精細勘查,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開采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切實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強化儲備設施建設,提升管網互聯互通增供能力,進一步提高油氣自主保障水平;推進傳統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創新,增強前瞻性、顛覆性能源技術研發,進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實現能源科技創新有力支撐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國外煤炭、石油、天然氣進口渠道,深化與重點煤炭、油氣資源國的合作,以傳統化石能源領域務實合作促進與資源國共同發展,增強進口多元化和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應對國際能源資源市場各種變化。

新能源資源保障安全。鞏固風電、光伏產業發展優勢,持續擴大清潔低碳能源供應,推動新能源逐步由增量替代階段進入存量替代階段;重視新能源所需礦產資源供應安全,加大國內新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建立和健全新能源礦產資源商業儲備與戰略儲備體系,完善新能源所需關鍵礦產資源安全供應體系;提升新能源發電的安全供應水平,推動多能融合、多網融合,實現電能、熱能、冷能協同互補、相互支撐,建設安全可控、綠色低碳、多元互動、柔性靈活、協同高效、數字智能的電力系統;不斷提升煤電靈活性,大力推進超高參數燃煤發電和高靈活智能燃煤發電,推進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合理建設先進煤電;高效發揮煤電基礎性保障作用,推動煤電向基礎性保障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變,煤電調節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儲能產業鏈,多措并舉推動儲能提質增效、高效利用,有效應對能源系統運行安全和新能源礦產全球供應安全保障的新壓力。

生態環境安全。能源勘探、開發、利用、回收再利用全過程需要逐步實現規?;?、清潔化、低碳化、數字化,最大程度減少生態環境損害。著力推進能源勘探開發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的采收率、能源共伴生資源的協調開發利用水平,降低開發能源消耗;著力推進能源利用的清潔化、低碳化,最大限度減少能源利用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加強廢棄物的回收、處置和綜合循環利用,盡量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溫室氣體排放;推進能源數字技術與能源開發利用全面融合,加快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不斷提升能源資源配置率,有序建成綠色智慧能源系統。

能源價格安全。優化能源資源市場化配置,加快構建和完善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有機銜接的能源市場體系,建立反映市場供需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盡快建設全國統一的多層次電力市場,著力提升上網電量的市場定價比例;改革優化輸配電價,進一步完善增量配電網價格形成機制,在確保電力安全前提下合理下調輸配成本;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精準確定保底電價及對應的范圍,處理好交叉補貼問題,改革公用事業領域的民生電價制度;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其他領域建立反映市場供需關系和用電質量的市場化電價制度。創新有利于非化石能源發電消納的電力調度和交易機制,推動非化石能源發電有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逐步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不斷完善原油期貨市場,適時推動成品油、天然氣等期貨交易,研究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完善天然氣市場頂層設計,構建有序競爭、高效保供的天然氣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天然氣交易平臺,穩步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減少配氣層級;推動全國性和區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協調發展,加快建設統一開放、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競爭有序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加快落實清潔取暖電價、氣價、熱價等政策,讓人人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清潔能源。

中國能源安全供給保障成效

近十年來,中國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能源結構不斷優化,供應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清潔低碳化水平明顯提高,智能化得到長足發展、終端能源供應靈活性不斷增加,輸配儲運能力穩步提升、安全保供韌性持續增強。煤炭開發布局持續優化,智能綠色開發和清潔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油氣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陸續取得創新突破,初步確立了國內“增儲上產”態勢,進口來源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減油增化”結構調整效果顯現,主要石化產品產量穩步增加,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成效良好。油氣管網設施建設進入第三次快速發展階段,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建成,油氣輸配能力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能源生產逐步向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轉變,能源系統形態加速變革,能源儲運系統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有力保障了能源系統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和供應安全。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總體穩定。一是能源大基地生產格局初步形成。持續加強各類能源資源規?;_采和就地轉換,不斷優化“西供東用”格局,擁有先進技術、產業鏈條完備的一系列能源基地已初步成型。煤炭領域陸續建設了晉北、晉中、晉東、神東、陜北、黃隴、寧東、魯西、兩淮、云貴、冀中、河南、蒙東、新疆等14個億噸級大型煤炭基地;重點建設錫林郭勒、鄂爾多斯、晉北、晉中、晉東、陜北、哈密、準東、寧東等9個千萬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寧夏寧東、新疆準東四處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電力生產方面,重點在四川、云南和貴州等地布局水電,形成西南水電基地;重點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風電基地和光伏基地;集中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發展核電基地。油氣供應方面,重點在松遼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建設陸上油氣基地,在渤海和南海建設海上油氣基地;陸續在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福建古雷和廣東惠州建設石化基地。與此同時,針對東中部能源需求負荷集中地區,在沿海地區建立海上風電基地,積極創新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等分布式能源發展模式。

二是終端多元供應方式不斷豐富。能源系統形態分散化、扁平化、“一體化”的趨勢特征日益明顯。分布式能源快速發展,能源供應逐步向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重轉變,系統形態由大基地大網絡為主逐步向與微電網、智能微能源網融合發展轉變。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開始試點示范。2017年以來能源主管部門確定了24個并網型、4個獨立型共28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我國首個可獨立運行的新能源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源網荷儲”微電網示范項目完成建設,并初步實現并網供電。部分工業綠色微電網項目結合“能源互聯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智能光伏”“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區”等其他目標進行了試點,其中近一半的項目在工業廠區或園區實施,并配有一定規模的零碳電源。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換電網絡,互聯互通和技術水平穩步提高。2022年中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到520萬臺,同比增長近100%,較2015年的4.9萬臺增長了105倍多。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長約65萬臺,累計數量達到180萬臺;私人充電基礎設施增長約190萬臺,累計數量超過340萬臺。2022年中國乘用車換電站保有量累計達1973座,較2020年增長250%。

煤炭安全穩定供給能力提升。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煤炭資源查明儲量與生產規模逐步增加。“十三五”時期,中國煤炭資源查明儲量穩步提高,從2015年的1.56萬億噸增至2020年的約1.72萬億噸。2015~2022年累計生產煤炭近310億噸,占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0%左右。自2016年以來,煤炭有效供給能力穩步提升,2022年煤炭產量達到45.6億噸。

煤炭產能結構和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截至2021年,全國煤礦數量減至4400處以內;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總量的85%左右;年產千萬噸級的生產煤礦由2012年的33處發展到79處,產能由4.5億噸/年提高到12.8億噸/年。煤炭生產重心加快向晉陜蒙新等資源稟賦、競爭能力占優的地區集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2年四?。▍^)煤炭產量合計36.9億噸,占全國的80.9%;億噸級以上企業共7家,煤炭產量合計20.6億噸,占全國的45.2%。

二是智能綠色開發加速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無煤柱開采等綠色開發技術在部分礦區得到推廣應用。2022年全國原煤入洗率為69.7%,比2015年提高3.8個百分點。礦井水綜合利用率、煤矸石綜合利用率和土地復墾率分別達到79.3%、73.2%和57.8%,比2015年分別提高11.8、9和9.8個百分點。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綜合電耗分別為9.7千克標準煤/噸和20.0千瓦時/噸。廢棄礦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煤矸石及低熱值煤綜合利用發電裝機規模達到4300萬千瓦,比2015年增加1000萬千瓦。我國已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礦山,截至2021年,共有282處煤礦入選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

煤礦智能化建設步伐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煤炭生產領域不斷推廣應用。“煤智云”大數據行業平臺啟動建設,礦山鴻蒙操作系統在煤炭生產中示范應用,行業首個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超寬帶無線定位技術(5G+UWB)信號全覆蓋礦井系統建成。智能化選煤廠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自主研發的選煤廠國產化分散控制系統(DCS)已成功應用。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2年,全國建成智能化煤礦572處,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個,31種煤礦機器人在煤礦現場應用,提效增安的效果日益顯現,為煤炭增產保供和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三是煤炭清潔利用水平提高。煤電清潔改造規模不斷擴大。煤電是保障我國電力系統安全的有力支撐。2022年,我國煤電裝機容量11.2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43.8%,與2015年相比,占比下降15個百分點;煤電發電量5.17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58.4%,與2015年相比,占比下降約15個百分點。燃煤電廠清潔改造持續推進,節能減排效果明顯。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2022年,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5億千瓦,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94%。供電煤耗逐年降低,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305.5克/千瓦時,比2015年下降9.9克/千瓦時。全國在運的160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約280克/千瓦時。建成世界首臺成功運用二次再熱技術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實現供電標準煤耗266克/千瓦時。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水平逐步提高,單位火電發電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22毫克/千瓦時、101毫克/千瓦時和152毫克/千瓦時,比2015年分別下降67、73和45個百分點。

煤炭清潔轉化示范工程建設取得進展。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等成套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工業示范工程實現了安全、穩定、長期滿負荷運行,成為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途徑。我國研發建成了世界首套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示范裝置,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已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整體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22年,全國煤制油產能已達931萬噸/年,以間接液化為主;建成了世界首套60萬噸/年煤制烯烴工業化生產裝置,煤制烯烴產能達到1672萬噸/年;煤制氣、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61.25億立方米/年和1155萬噸/年。

油氣供給能力增強。一是采取有效舉措確保石油穩產。“十三五”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油氣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完善資源多元供應體系。主要石油企業著力推動高效勘探,高質量實施“七年行動計劃”,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推進國家油氣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切實加強科技攻關,油氣勘探開發理論和技術取得了突破性創新;加大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力度,積極尋找油氣新發現,突出中西部大盆地集中勘探和富油氣凹陷精細勘探,積極探索頁巖油氣,加快非常規資源發展。“十三五”時期,我國石油剩余技術可采儲量穩步增長,從2015年的35億噸增至2020年的36.19億噸,增長3.4%。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0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達到420億噸。石油產量呈“V”字形發展態勢,從2015年超過2.1億噸,降到2018年最低1.9億噸,隨后實現連續4年回升,2022年石油產量2.05億噸,其中頁巖油產量突破300萬噸,是2018年的3.8倍。海洋油氣勘探向深層、深水、高溫、高壓領域拓展,在渤?;顒訑嗔芽夭仡I域,鶯-瓊盆地高溫、高壓領域取得突破,其中渤海油田2021年石油產量超過30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一大石油生產基地。

二是天然氣供給增加。2015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350億立方米,2020年增至1925億立方米,2021年突破2000億立方米大關,2022年達到2201億立方米。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多年連續增長,“十三五”時期,我國天然氣年均增長率達23%。2016年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不足7300億立方米,2022年,全國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保持高峰水平,達11323億立方米,其中,在瓊東南盆地發現南海首個深水深層天然氣田;在四川盆地寒武系新地層頁巖氣勘探取得突破;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寧-吉縣區塊煤層氣開發先導試驗成功實施。

以頁巖氣為主力的天然氣儲量產量不斷增長。頁巖氣勘探開發取得跨越式發展。2015年中國累計探明頁巖氣地質儲量5441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1302億立方米。“十三五”時期,全國頁巖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46萬億立方米,探明川南萬億立方米頁巖氣田,發現和建設涪陵、長寧、威遠、威榮和太陽等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的主產區,建成北美之外最大的頁巖氣田。2015年全國頁巖氣產量僅46億立方米,2020年產量增至200億立方米以上,2021年達到231億立方米,2022年達到240億立方米。

重點盆地和區域勘探取得重大發現,探明塔里木盆地庫車博孜—大北坳陷、準噶爾盆地南緣深層2個萬億立方米級規模儲量區;靖邊、蘇里格、安岳、延安、川西、米脂、東勝等氣田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渤海灣盆地潛山、瓊東南盆地深水區、珠江口盆地陽江凹陷及惠州凹陷的渤中19-6億噸級大型整裝凝析氣田、渤中13-2氣田和惠州26-6等千億立方米級規模氣田實現了海洋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同時,低滲透、中深層等領域的低品位、難動用資源利用情況不斷好轉。此外,國內煤層氣儲量、產量保持小幅穩定增長。南海海域兩輪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均獲得成功。

非化石能源供給能力逐步提高。一是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穩步增加。受政策和需求的強勁拉動,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由2015年的5.2億噸標準煤增至2022年的9.5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9%,消費占比由2015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17.5%,增長了5.4個百分點。得益于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快速發展,在2022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費中,電力消費占比為99%。同時,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2022年,全國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6%;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28億千瓦,占非化石能源新增裝機的84.5%。中國水電、核電、陸上風電及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多種電源的新增裝機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2.7億千瓦,占全部裝機容量的50.9%,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2億千瓦大關,達到12.13億千瓦。其中,水電累計裝機4.13億千瓦(含抽水蓄能0.45億千瓦),風電累計裝機3.6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3.93億千瓦,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4132萬千瓦,核電累計裝機5553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一。

二是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持續增長。2022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3.14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36.2%,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30.8%,其中水電1.35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15.3%,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核電發電量分別為7627億千瓦時、4273億千瓦時、1824億千瓦時和4179億千瓦時,占比分別達到8.6%、4.8%、2.1%和4.8%。2022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31443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36.2%,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22年,全國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7%,風電平均利用率96.8%,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8.3%。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方式不斷創新,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涌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風電、光伏發電開發與農業種植和養殖、治沙、生態修復等實現了較好的融合。已建成甘肅酒泉、內蒙古錫林郭勒、青海海南和青海海西等多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截至2022年,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突破1.5億千瓦,2022年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占當年光伏發電新增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光伏羊”“光伏治沙”“光伏扶貧”“風電下鄉”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將能源開發利用與經濟活動、人民生活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非化石能源還廣泛使用于煤礦沉陷區、油氣井區、公共建筑和商業樓宇等場景,“風光水火儲一體化”、“虛擬電廠”、聚合商等新業態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

新時代中國能源安全供給保障路徑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號文),明確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相關研究表明,到203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有望達到并穩定在60億噸標準煤左右,較當前需求增長20%;用能品質將不斷提升,電氣化率有望較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清潔低碳化水平顯著提升,在2030年前能源利用碳達峰,此后穩中有降。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大力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一是仍要重視傳統能源安全保障,立足國情,切實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特別是仍要高度重視油氣供應安全保障,有效應對國際油氣資源與石化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二是需要持續投資建設適用于新型電力系統的智能電網,全力推動建設智慧互聯大型油氣管網,加快發展儲能產業鏈,著力應對能源系統運行安全和新能源礦產全球供應安全保障的新壓力。把握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奏,將統籌碳減排與能源安全保障作為重中之重。三是持續強化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領域現存的主要短板技術和裝備上基本實現突破,前瞻性、顛覆性能源技術快速發展,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加快升級,形成一批能源長板技術新優勢,實現能源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四是建成現代能源市場,保持能源價格總體穩定,讓廣大人民群眾用得起、用得上清潔能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一是不斷探索煤炭兜底保障新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煤炭穩價保供模式。為依循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方向,煤炭領域既要順應碳達峰碳中和大局、應退盡退,也要避免安全供應風險,把握節奏,維護市場價格穩定。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趨勢下,全社會已形成逐漸去煤的長遠預期,市場價格對煤炭需求的影響將逐漸減弱,需求價格彈性將逐漸降低。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煤炭擔當能源安全保供角色,應承擔確保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和足量供應的雙重任務。在市場煤、合同煤等現有運行模式的基礎上,需加快探索穩價保供的新運行模式,如推動具有較強靈活性和調節性的煤炭“柔性”供應模式。

二是加大內陸及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繼續貫徹落實“七年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鞏固石油產量,逐步提升國內天然氣產量,把油氣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效推進有資質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外國企業參與深海油氣及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利用。推動全球資本參與新疆地區常規油氣資源和陸上低品位資源勘探開發。加大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油氣儲運等環節,增強油氣產業鏈保供韌性。支持新型煤基化工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應用,將已列入國家規劃的煤制油氣及烯烴項目盡快推進落地。

三是持續擴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規模。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長,風電和光伏發電的年均新增裝機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力爭到2030年,全國非化石電力裝機容量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60%左右。穩步推進非化石能源的非電領域應用,力爭到2025年,核電供熱、生物質供熱、地熱能供暖、生物質燃料、太陽能供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推動非化石能源逐步由增量替代階段進入存量替代階段。加快非化石能源電力開發建設,力爭擴大增量替代化石能源的能力。發展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儲能、智慧能源技術,著力提升能源基礎設施和運行市場機制對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適應能力,保障新增能源需求的絕大部分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穩步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是源網荷儲多環節發力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在用電環節,為適應電量和負荷需求較快增長的大趨勢,應加緊探索利用分布式智能微電網、聚合商等新模式和虛擬電廠等新技術,推動終端用戶逐步向“產銷者”轉變。在電網環節,充分提升中國電網大范圍和雙向資源配置的能力,增強交直流遠距離輸電、區域互聯、主網與微網互動能力,提升電力調度的全網協同和智能決策水平,提高電力系統的韌性。在發電環節,統籌推進新能源較快發展與煤電保供角色轉換。穩步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分布式可再生電源,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發展新能源電源,不斷提升電力系統的清潔低碳化程度。兼顧當前保供要求和未來轉為調峰電源的客觀趨勢,因地制宜選擇煤電和氣電新建機組類型,持續推動已有火電機組的靈活性等“三改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在儲能方面,加速儲能體系規?;ㄔO,加快建成一批建設條件好、前期工作深、綜合效益優的抽水蓄能電站。力爭到2030年,新型儲能進入全面商業化階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技術創新和產業水平穩居全球前列。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求,確保能源領域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二是著力增強新能源礦產供應能力。加大國內新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將關鍵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納入勘查重點,盡快摸清短缺礦產資源家底,發揮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全面加強新疆、內蒙古、青海、四川等富集礦產地的勘查,不斷“增儲上產”,滿足風電、光伏、動力電池、智慧電網等技術和裝備對新能源礦產日益增加的需求,保障新能源礦產供應安全。加強新能源礦產資源“礦山生產-冶煉-材料-裝備制造-循環利用”全產業鏈條的商業儲備體系,適度開展礦產地儲備和礦山產能儲備,加強替代資源和替代技術研究,引導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研究制定應急預案和底線方案,確立應急狀態下的使用時序安排,健全商業儲備與戰略儲備體系。建立健全監測評估預警機制,跟蹤評估中國關鍵戰略性新興礦產需求和供應前景。

強化能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安全。一是積極推動能源綠色開發利用。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加快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山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無煤柱開采等綠色開發技術在礦區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加強煤炭儲運、轉運等標準化體系研究,推動煤炭智慧綠色物流標準化建設。繼續推進煤電行業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探索發展煤與生物質耦合發電,推動新能源與煤電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油氣勘查開發與光伏發電、風電、水電、地熱、核能、氫能等其他綠色能源資源協同布局,實施油氣勘探開發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協同創新,推動油氣與其他綠色能源在生產、輸配、利用等環節進行因地制宜的、低成本的相互嵌入,實現能源供應更高質量、系統運行更加協調、資源利用更有效率,石油-煉化全產業鏈各個環節能效水平顯著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繼續增強。

二是基本建成農村綠色用能體系。堅持以綠色低碳為目標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穩步提升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占農村能源的比重。建設規?;镔|熱電聯產項目、生物天然氣項目、生物質熱解氣化項目、生物質液體燃料項目;實施區域有機廢棄物集中處理沼氣生物天然氣項目、園區型“養殖-沼氣-種植”項目和農戶庭院型沼氣項目;在種植養殖大縣開展生物天然氣示范,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利用,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的農村生活方式。穩妥有序推進北方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力爭到2025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試點縣平原地區實現炊事、取暖和農業散煤基本清零,力爭在2030年實現散煤全部被替代。因地制宜推廣以農林生物質、生物質成型燃料等為主的大中型生物質鍋爐集中供暖模式,開展“風光+蓄熱電鍋爐”及“離網型光伏發電+蓄電池供電”等供暖模式,逐步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供暖體系,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農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

鞏固能源國際來源多元化格局。一是努力擴大能源領域高水平開放合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擴大油氣貿易和投資合作,加強風電光伏、智能電網、儲能、和平利用核能、新能源汽車等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繼續推進能源領域制度性開放,歡迎國際企業參與中國能源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建設運營好“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用好中國-阿盟、中國-非盟、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等區域合作平臺,扎實推進能源務實合作。加強對重要海外資源基地、過境地、關鍵輸運節點所在國的戰略投資與人才交流。開展動態預測預警,分析重大事件可能影響的供應環節和程度,做好應急處置預案,形成關鍵礦產監測預警報告制度。對于風險較大地區,通過政治、外交等多種手段,保障中國海外礦業投資的資產和人員安全。

二是穩固油氣與新能源礦產多元進口格局。強化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SCO)及成員國、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及成員國的多邊和雙邊合作,鞏固油氣進口基本盤;通過堅韌的產業鏈、供應鏈來穩固石油進口安全,用好中國石油煉化產能全球第一的優勢,不斷向下游延伸產業鏈,豐富石化產品國產化譜系和國際供應能力,持續提升重要化工原材料的國際競爭力。統籌制定和實施全球戰略,全產業鏈打造中國戰略性新興礦產產業,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擴大與鋰、鈷、鎳、鋁、銅等礦產資源國的合作與交流,鞏固與國際主要資源來源地的關系,提升新能源礦產的進口安全保障水平。借鑒已有的海外并購成功經驗,強化關鍵戰略性新興礦產海外投資、全球采購政府指導和行業協會協調,建立和完善能源、資源、產業、經濟、外交等多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提升安全供給和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對油氣資源和新能源礦產的全球影響力、把控力。

結語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度調整,提升新時代中國能源安全供給能力,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中國能源供給安全內涵主要在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要堅持立足國內,把國內能源供應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還要加強國際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或區域能源合作,著力構建多元能源供應體系。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能源安全供應能力,建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實現開放條件下的國家能源安全。新時代中國能源供給安全主要包括傳統能源資源保障安全、新能源資源保障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能源價格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能源安全供給保障成效顯著,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能源結構不斷優化,供應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清潔低碳化水平明顯提高,智能化得到長足發展、終端能源供應靈活性不斷增加,輸配儲運能力穩步提升、安全保供韌性持續增強。這有力保障了我國能源系統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和供應安全。新時代中國能源安全供給保障路徑包括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強化能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安全、鞏固國際來源多元化格局等。

參考文獻

鮑仁,2022,《〈“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適時推動成品油、天然氣等期貨交易》,《期貨日報》,3月23日,第1版。

郭焦鋒,2017,《天然氣替代:改善環境質量的根本之策》,《綠葉》,第5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0,《〈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2/21/content_5571916.htm。

郭焦鋒,2020,《“十三五”,穩步發展》,《中國石油石化》,第23期。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22,《“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23/5680759/files/ccc7dffca8f24880a80af12755558f4a.pdf。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22,《中國能源革命進展報告 能源供給革命(2022)》,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何海清、范土芝、郭緒杰,2021,《中國石油“十三五”油氣勘探重大成果與“十四五”發展戰略》,《中國石油勘探》,第1期。

康艷兵、熊小平、趙盟,2020,《歐盟綠色新政要點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發展觀察》,Z5。

李晶晶、楊富強,2017,《采取有效措施 抑制2017年工業煤耗上升》,《中國能源》,第9期。

李月清,2020,《天然氣市場趨于寬松 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中國石油企業》,Z1。

李全生、張凱,2022,《我國能源綠色開發利用路徑研究》,《中國工程科學》,第1期。

馬旭軍、張志華,2007,《建立山西煤炭戰略儲備機制》,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舒印彪,2019,《堅持“兩線”“兩化”發展戰略 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中國電力企業管理》,第10期。

蘇楠,2021,《把握新發展格局奮進經濟新目標》,《中國新時代》,第1期。

王國法,2021,《“雙碳”目標下,煤炭工業如何應對新挑戰》,《中國煤炭報》,9月23日。

王國法、富佳興、孟令宇,2022,《煤礦智能化創新團隊建設與關鍵技術研發進展》,《工礦自動化》,第12期。

謝玉洪,2020,《中國海油近海油氣勘探實踐與思考》,《中國海上油氣》,第2期。

徐士林、彭知軍,2020,《推進天然氣大用戶直供的政策分析及建議》,《城市燃氣》,第7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立足國情,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之路》,2022,http://www.ccin.com.cn/detail/d23ab1438b3b14de0404e4d1e0a7c01d/news,6月1日。

章凱、陳博,2018,《“多能互補”技術發展與應用》,《科技和產業》,第11期。

中電聯輸配電價調研課題組,2018,《我國輸配電價改革若干問題及政策建議》,《中國電力企業管理》,第31期。

周立明、韓征、任繼紅,2019,《我國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現狀及變化特點》,《中國礦業》,第9期。

朱昌海,2019,《我國乙烯業快速發展未來可期》,《中國石油企業》,Z1。

趙勇強、鐘財富、李海,2022,《2021年非化石能源發展形勢分析與2022年展望 非化石能源發展:新動能、新突破和新挑戰》,《中國能源》,第3期。

曾賢剛、余暢、孫雅琪,2023,《中國農業農村碳排放結構與碳達峰分析》,《中國環境科學》,第4期。

How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in the New Era

Guo Jiaofeng Ren Shihua

Abstract: The world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turbulence and change, undergoing major adjust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 is also being deeply adjusted, and China needs to continue to import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such as oil and gas, and the import security risks of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minerals are increasing.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China's energy security supply capacity in the new era and ensure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under open condition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is to make full use of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and resources. We should not only stick to the domestic market, but also take domestic energy supply as the main channel to ensure energy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epen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or regions, and strive to build a diversified supply system. This requir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ergy security, steadil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ower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f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diversified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ources.

Keywords: the new era, energy supply, energy security, energy transition, new energy systems

[責任編輯:韓拓]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