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這本新編通史綱要,傳遞中國史學新表達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賡續不斷的治史、修史傳統,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薪火相傳的文脈支點。

自司馬遷著《史記》以來,以貫通古今、涵納天下為旨要的通史撰述傳統,即貫穿于兩千余年歷史演進之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為歷代史家肩負的治史使命,“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成為歷代史家不懈追求的修史精神。“史非一家之書,實千載之書”,正是透過浩如煙海的史學典籍,中華民族的成長歷程、發展進程以及思想精華、價值理念得以呈現,得以流傳,得以光大,厚植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歷史底蘊,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一統、闊步向前的歷史自覺。正是在“承敝通變”的特質導引下,眾多“通史”經典之作,積淀著中華民族最醇厚的基因譜系,系著于歷久彌新的精神塑造,表征于多元一體的基本圖景,構成了中華文明生機盎然的內在機制和演進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學界關于中國歷史的一些通史類著述,雖然多有史實硬傷,觀點失之偏頗,但在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上卻有不小影響。編撰《(新編)中國通史綱要》就是要繼承和弘揚我國治史、修史的優良傳統,在一代代史學家理論建樹和豐厚學術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按照新時代新要求,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以新理論、新材料、新方法,展現中國史學新成就,呈現中國史學新思想,傳遞中國史學新表達,在國際史學思潮的激蕩中,清晰、堅定、響亮地發出新時代中國史學的正聲,以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嶄新風貌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注入強大能量。

中華文明是與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稱的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只有厘清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源頭,才能真正把握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才能培育出文化自信的宏大氣度。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一是確立符合中國考古資料特征和中華文明特質的文明形成標準,二是追尋統一多民族中國的歷史雛形。根據恩格斯“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著名論斷,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武器,形成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文明標準: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現;社會結構上出現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出現區域性“古國”政體或“早期國家”,形成各地區“相互作用圈”這一“最初的中國”形態。

在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國各地區相繼進入早期文明階段,“古國”——非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如“滿天星斗”熠熠生輝。以良渚文化為代表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約5300年前后,中國一些地區已經擁有更多“文明”社會的要素,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定論,擁有了充分的考古學實證。

內聚的地理環境、廣闊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客觀條件。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形式與內涵。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儒家學說為骨干的意識形態,為文明成長繁榮創造了條件。獨特的史學傳統造就了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文明傳承意識。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是中華文明豐富發展的不竭動力。歷經長期發展,中華文明培育出以道為統,以儒為基,以天人合一為根本理念,以民本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統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變革新為鮮明品格,以天下大同為崇高理想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符合自己特點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價值,凝聚多元區域和不同族群,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磅礴力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窮變通久、推陳出新中,展現出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為人類進步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中華文明具有從歷史演進中探尋不變之常道的理性特質,“通古今之變”具有“究天人之際”的超越性意義。文明史視野在當代中國史學的回歸,映照著新時代最深切的關懷。當代中國的每一次創造,都是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自我更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意味著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不僅帶動了現代世界文明版圖的大變化,而且向世界昭示了人類文明的未來前景,昭示了更大格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實現現代化的形態,它根植于深厚的中華文明土壤,以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為導引,發揮集中統一的政治領導在組織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效能;它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了天下一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確立了“和而不同”“不齊而齊”的和平發展、和諧共享的世界秩序觀念。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開創的文明新形態,不是與傳統斷裂的新文明,也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現代化道路,而是從古老文明中走出來、從中華大地上長出來的古今一貫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明發展之路提供了全新啟示和借鑒。

(本書編寫組)

[責任編輯:王爽]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