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明的責任與使命

摘 要:當前全球格局正處于大的變革之中,內在隱藏著兩種趨勢:一是全球文明之間的沖突動蕩,二是全球文明之間的融匯交流互鑒,這兩種趨勢必然導致人類文明通向未來的不同道路。從人類文明整體命運出發,人類必須要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文明沖突觀,走上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鑒之路。在這一過程中,全球文明中的主要大國文明,必須要承擔起歷史性的責任,用開放、平等、和平、尊重、包容的視角和方式來對待其他文明,從而使人類從根本上擺脫暴力、奴役、相互傷害的歷史桎梏,走上共享和平、分享文明、共同繁榮的新道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要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進程之中的歷史性責任和使命。

關鍵詞:中華文明 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沖突 共同繁榮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包括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等內容。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后,中國向世界提出的又一國際公共產品,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當前全球格局正在處于一種非常微妙的階段,各種暴力沖突和非暴力的惡性競爭正在全球多處發生并不斷累加導致更大的危機。如今,擺在人類文明面前有兩條明顯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延續某種長期以來的惡性競爭的文明沖突觀,用極度血腥的文明間暴力來解決長期積累的諸多文明發展壓力;另一條路則是用文明之間的和諧合作、交流互鑒來化解文明之間的沖突,解決文明之間的矛盾,共同實現人類文明的躍升。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不同文明相處之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1]“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充斥暴力沖突的人類文明演化舊模式

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演化的宏大歷史來看,包括數十萬年的智人史和數萬年的現代人類演化史,可以發現一個重要規律,就是人類歷史上長期處于極為殘酷的內外部競爭之中,競爭中形成了文明演化的沖突范式。

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來看,由于人類長期較為落后的生產力,人類要不停地征伐自然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必要資源。而人與自然的這種緊張關系,直接決定了人類內部的文明對立,因為要競爭生存資源。

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中,某些優勢文明傾向于對其他文明進行征服和壓榨。直到進入二十世紀后,人類還爆發了兩次傷亡遠超千萬的世界大戰。除了戰爭之外,人類文明內部的社會壓迫也非常殘酷。工業資本主義崛起后,西方一些人還以血腥殘忍的販賣奴隸作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西方一些人在觀念上認為自身人種、文明優于其他民族和文明,可以把其他民族和文明當作可利用、可欺壓的資源。進入到二十世紀晚期,以亨廷頓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認為全球文明可以劃分為六七個大的版塊,在過去是沖突的,未來也必然發生沖突,對于西方文明而言,東亞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是最大的威脅者。[2]這些都揭示了人類文明舊模式的殘酷競爭性,以及人類歷史慣性形成的思維定式。而這些舊的模式和觀念,也在不斷制造當今文明之間新的內在緊張狀態,從而加劇文明之間的沖突。

人類之所以會產生長期的競爭沖突,本質有三個根本原因,一是生產力長期不發達導致的資源匱乏。匱乏必然產生對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的爭奪,從而也就必然產生排他性的暴力或者惡性競爭。二是慣性的、內在的排他性習俗和記憶。正因為人類長期以來舊的文明競爭與沖突模式形成的文明慣性,使得暴力、壓迫與反壓迫成為一些文明內在的思維定勢。三是文明之間的猜疑。文明之間由于相互的隔離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各自競爭慣性,即便雙方都不想惡性競爭,但是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形成各自的猜疑,從而進一步加劇敵意和敵對行動。以上三個原因,使得人類歷史很長時間內充斥暴力和惡性競爭的舊文明模式。

人類文明必須轉向和諧共存交流互鑒的新模式

今天,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且必須根本改變的十字路口,人類必須要轉向和諧共存、交流互鑒的新模式。這其中既有文明發展的沖突壓力,也有來自于技術變化和人類文明格局以及觀念變化形成的新機遇。

從當前文明發展的壓力而言,可以說,傳統以暴力沖突、惡性競爭為代表的文明舊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毫無任何前途可言。[3]一是人類面臨的內部沖突足以毀滅整個人類文明。與傳統的局部暴力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顯示出暴力的全球化和慘烈化。二戰后,核武器的快速發展,更是使得人類具有了相互毀滅的能力。二戰至今雖然無大戰,但是大戰的風險卻絲毫沒有減弱,在冷戰期間,人類多次接近觸發全球核大戰。至冷戰后,雖然文明沖突看似緩和,但多極化格局并未真正形成,隨著核擴散的加劇,以及全球文明內部矛盾累積,各個區域局部戰爭不斷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也在加劇。

二是來自環境壓力和技術發展產生的共同文明危機。除了毀滅性暴力沖突危機之外,越來越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也造成了人類文明的整體危機,而環境問題的治理,迫切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合作。實事求是地講,人類確實已經容不下再一次如同工業資本主義早期那種大規模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這需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創造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從技術角度看,當前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形成了足以威脅全人類共同文明生存的新的嚴峻風險。而對這類技術的治理,也絕不是傳統惡性競爭性文明模式能夠解決的,相反,舊的文明模式一定會鼓勵創造出比核威脅還要嚴峻的生物和人工智能威脅。

三是人類文明整體發展升級的停滯危機。即便以上的多種生存威脅不存在,單純從發展的角度,舊的人類模式也無法完成人類文明的進一步升華。人類文明歷經上萬年,演化到今天,創造出了繁榮的物質文明,但人類普遍的幸福感并沒有進一步提升。以發達國家為例,當代發達國家的自殺率、精神性疾病發病率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且繼續攀升。這就意味著傳統的文明模式已經達到了它能夠產生的正向價值的頂端。人類文明的意義絕不僅是物質的占有,還要包括精神的安寧幸福、關系的和諧等多種高層次的需要。而這些,舊的文明模式都不能充分給予。

以上是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而從正面的角度出發,當前人類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因素,從而促使了全球新文明模式的形成。

首先,從全球化的角度看。人類自工業革命后,全球化的進程極大加快了,尤其是二戰后的近幾十年來,傳統以自然隔離為基礎的產業分工被極大地改變,絕大多數產業都形成了深刻覆蓋全球、跨越不同國家文明的產業網絡體系。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終端制成品的生產,都要依賴全球各國的通力合作。因此,經濟的深度嵌合使得文明間共同的經濟利益遠超過傳統時代圍繞狹隘生存空間和資源競爭的舊模式所能夠產生的利益。除了經濟的合作外,社會生活的全球化也進一步加深了文明之間的互信,大量的交換留學生、跨國工作經歷,甚至大量的跨民族跨國別家庭的出現,都使得文明之間的融合被極大加深了。

其次,從技術角度看。近年來,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興信息技術,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文明之間的多元交互和相互理解。在今天的互聯網上,可以非常輕松地看到其他大洲、其他國家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的思想,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學習他們的語言。而更高效的人工智能翻譯工具的出現,甚至可以跨越人類長期存在的語言文字障礙。在網絡信息空間中,人們真正有可能跨越傳統人類社會的文明隔閡,共同來工作、交流、學習、研發、生產、消費、娛樂。這就意味著,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相互連接,正在打破長期以來以地域空間作為自然隔離基礎的文明隔離狀態。傳統人類社會因為相互猜疑、陌生、刻板印象引發的歧視、對立、敵對狀態,會因為這種深度的共同理解而減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網絡體系之上的新的全球經濟體系的生產能力變得更加強勁,物質資源越來越豐裕,人類已經基本擺脫了物質匱乏的舊時代。“倉廩實而知禮節”,科技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也極大消除了傳統人類社會為了爭奪資源而惡性競爭的物質基礎。

第三,從文化和思想觀念角度看。近年來,伴隨著全球進步運動的不斷發展壯大,崇尚公平、正義、平等、和平、友愛,反對各種歧視和暴力的思潮已經在全球形成,加上全球互聯網的激蕩,日益成為世界范圍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可以說,從全球各國人民的文化觀念上,越來越多的人反對敵對、暴力、沖突、惡性競爭等舊的文明相處模式。人心思變、人心思善,成為全球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因此,無論從必要性還是當前人類社會發生的重要因素變化,改變傳統人類文明的暴力性惡性競爭的舊模式,建立平等和平、交流互鑒的新模式,都成為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共同迫切需求。

和諧互鑒、美美與共——中華文明的內在核心特質

作為人類歷史上悠久且具有連續性信史記錄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很多非常美好的鮮明特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在的良善、仁愛與和諧。這體現在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形成的傳統文化之中。

文化作為一個文明根本的思想意識維度,對文明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明的歷程和特質形成文化,文化反過來進一步塑造文明。中華文明自早期起,就確立了以良善為基礎、以仁愛為根本、以和諧為追求、以大同為理想的文化屬性。

中華文化悠遠流長,上自三皇五帝,至周禮大成,春秋起百家爭鳴,又經秦漢一統后而定型,后又容納其他文明傳入的優秀文化,形成了以道儒釋法墨為核心軸線的文化體系,無論是哪家哪派,都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仁愛、良善性。

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經典的《道德經》,在多處都倡導和平,反對戰爭,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強調以道德仁善、民心所望治理天下,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儒家更是倡導和平仁愛。儒家自始至終推崇的根本道德就是仁,而仁就是愛人,如孔子所謂,“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孟子又言“人性本善”,推崇仁義禮智信,強調行仁政,以仁愛治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對爭奪領土的不義戰爭,認為“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

法家雖然強調嚴明律法,但也是愛民的。法家通過強調君民上下都要遵循共同的法律,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以法制惡,來遏制社會內斗和壓迫,從而倡導良善,最終愛民,即“法者,所以愛民也”(《商君書·更法》)。

墨家尤其愛好和平。墨家的兩大核心主張就是“兼愛”“非攻”,認為“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上》)。

甚至專門論述戰爭的兵家,本質上也是反戰慎戰的,即便要戰,也是不得已才被迫發動正義戰爭。兵家認為“國雖大,好戰必亡”(《司馬法·仁本》),“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孫子兵法》)。

至于中華文化所吸納的釋家,更是以平等慈悲為理念。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夠順利地融入中華文化,根本上是因為中華文化內在的和諧性和包容性,是中華文化選擇了同樣具有和諧良善本性的佛教文化,這亦體現了中華文明本身博大的和諧包容和內在的慈悲良善。

而從歷史和政治實踐來看,自古以來中華文化中對于帝王明睿、政治清明都有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文”,所謂“文者,德之總名也”(《國語·韋注》)。例如,在“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中,對于堯舜禹三代明君都用了“文”字,如評價堯帝:“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評價舜帝:“浚咨文明,溫恭允塞”;評價禹帝:“文命敷于四海”。這里“文”就意味著和諧、德化、良善。又如在謚法中,對帝王最高的評價也是“文”,如《逸周書·謚法解》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歷代以“文”而謚的君主多極為明睿且愛民,如周文王、漢文帝、唐文帝(李世民),顯示出中華文明內在的和平性和良善性。

從對外交往來看,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多是以羈縻、和親、通商、傳道等方式來實現對外交往交流。即便漢武帝北擊匈奴、唐太宗征突厥,也是一種被外來侵略逼迫無奈的反擊政策。而反擊之后,很快又以招納、交好的方式形成和平的關系,匈奴王子金日磾甚至能夠成為漢武帝的心腹托孤之臣。唐太宗被各族譽為“天可汗”,從西域到東洋,使團絡繹不絕,文化交流繁榮,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外來文化傳播進來,中華文化傳播出去,如日本遣唐使,不但帶走中華儒道釋等文化,還仿效長安城對稱格局建立平安京(京都),并以長安和洛陽分別命名右區和左區;文成公主將漢地的文化、建筑、醫學、農學等帶入吐蕃,極大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傳播。至于更遠的西方也深受影響,例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了中國古代科技向西方傳播的水力冶煉鼓風機等26項發明,極大促進了西方的技術進步;反過來,西方也向中國輸入了4項技術。此外,在中國對外傳播農耕技術的同時,辣椒、胡椒、番薯、玉米、西瓜等來自海外的農作物也傳入中國,逐漸成為中餐常見的食材。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文明本身博大的胸懷和致力于良善和諧、平等交流互鑒的特質。

從以上對中華文明特質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內在良善性、和諧性、和平性,對于今日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新模式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這種歷史傳承和文明屬性,也賦予了當代中國更好促進全球文明新模式形成的歷史責任。

共建文明百花園:中華文明的歷史性責任與使命

進一步從現實出發,中華文明對于當前人類文明的轉型也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承擔起歷史性責任和使命。從近年來一個重要的表述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在這一過程中的積極擔當,就是“世界文明百花園”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強調文明交流互鑒。如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而“百花園”與“叢林”的根本區別在于,園中百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具體的責任與使命而言,進一步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作為世界上主要大國之一的中國,除了做好本身的示范作用外,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推動全球文明之間確立文明平等、相互尊重、交流互鑒的理念。人類文明內部長期沖突紛爭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沒有根本上建立起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的理念。某些科學技術、經濟發展占優勢的文明,總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文明高于其他文明,甚至把相對落后文明的人不當人看。所以近代以來,西方在世界范圍內血腥擴張,肆意征伐。從人類文明的根源來看,人類各人種、民族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基因顯示高度的同源性,因此,是完全同一的生物學種族。而從文明發展角度,各民族都在各自條件下發展出各自的文明。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各種文明的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這不能否認其作為平等的文明的尊嚴。中華文化內在的平等、和平、包容性,為全球人類進一步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鑒理念的完善有著重要的精神啟示。

推動全球各國之間經濟、文化、科技交流與合作。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離不開各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共同努力。這需要更大程度地推動經濟文化技術的共享交流和共同繁榮。從歷史上來看,大范圍的交流,對于各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繁榮都是有益的。然而長期以來,文明間的經濟文化技術交流都受制于狹隘的經濟利益或者地緣政治,缺乏更為深入的基于公正、仁愛、慈悲之心的互助機制。實際上人類文明本性中既有徇私的方面,更有積極利他的一面。人們也因為跨文化的和平交流而感到愉悅、幸福、滿足,文明之間也因為有益的交流而繁榮起來。因此,當前迫切需要構建起更大范圍的全球協作機制,來促進跨區域、跨文明的深度交流融合,讓落后區域盡快發展起來,讓全球人們都享受到整體文明進步之光。中國國內已經通過積極的跨區域合作和精準扶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對于全球類似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推動完善全球重大共同問題協調解決機制。當前人類文明整體面臨著若干重大的共同問題,包括核控制、氣候問題、新興技術風險防范、可持續發展、貧困問題等?,F有的解決機制雖然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從可見的現實而言,還存在著協調力度不夠、資源投入不夠、積極性不夠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推動完善關乎全球重大共同問題的協調解決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既要發揮好全球市場、跨國公司、跨國公益組織的作用,更要積極發揮好各個國家政府的核心力量。作為世界主要大國之一的中國,要積極發揮好倡議和參與工作,有力推動全球重大問題協調機制的完善。

完善全球糾紛和沖突解決機制,促進全球和平。當前,全球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對人類文明的整體威脅。全球和平事關人類整體的前途和命運,與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全球人民的幸福安康都息息相關。近年來各種沖突頻發,未來重大沖突的危險也在累積,現有的全球安全機制暴露出很多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西方主導的安全機制沒有充分考慮到全球各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從文明進步的角度,需要更進一步調動全球所有國家、民族和各個文明板塊的共同參與,在更大程度上以友好協商和公平公正的方式來化解全球安全危機。中華文明內在倡導良善、公正、和諧,積極促進友好協商、與鄰為善的理念和實踐做法,在全球安全機制的構建和完善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示范價值。

結語

當前人類面臨著文明生存發展的重大危機和風險,迫切需要改變長期以來人類內部殘酷暴力和惡性競爭的文明演化模式,構建基于和諧交流、平等互鑒的人類文明新模式。這既是化解人類危機的必然選擇,也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升華的必由之路。中華文明內在的良善性、和諧性、和平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成為人類文明交流中的積極因素,也決定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由“叢林”轉為“百花園”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責任。進一步發揮好中華文明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我們要積極履行大國擔當和責任,推動文明平等交流,共同化解重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升華。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期,第4—10頁。

[2] [美]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102—123頁。

[3]何哲:《全球治理的困境與出路》,《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第65—74+90頁。

責編:周素麗/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