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觀察 > 宏觀大勢 > 正文

首季中國經濟熱點問答丨中國經濟如何激發向“新”力?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題:中國經濟如何激發向“新”力?

新華社記者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中國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備受海內外關注。

當前,中國經濟“新”意如何?如何更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期,記者走進科研院所、產業一線,感受各地向“新”求“質”帶來的新氣象,也在實地調研中,對中國經濟如何激發向“新”力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向“新”而行,態勢如何?

通過手柄操控,可以實現自然步態行走;輸入指令,能夠對物品精準抓取拿放……在北京亦莊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最新研發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個顛覆性產品。從成立創新中心到規劃產業配套,亦莊聚焦這個賽道加碼發力。

“看準了就爭分奪秒。”北京經開區汽車和智能制造產業專班副主任馬寧說,園區圍繞產業鏈匹配了一個專班、一個規劃、一個平臺等,以期多配套、快成長。

亦莊的追“新”謀“智”,是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寫照。開年以來,各地布局新賽道、挖掘新潛能的勢頭旺、干勁足:

近日,上海發布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設立10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山東煙臺集中簽約60個項目,涵蓋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領域;重慶千億級空天信息產業布局“起航”……

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較去年四季度加快2.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4%,充電樁、3D打印設備、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1.7%、40.6%、39.5%。最新發布的多組數據,印證了新引擎的壯大和市場創新求變的熱情。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加速演進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變革,要用創新增強經濟韌性、掌握戰略主動。“對我們而言,新質生產力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發展的共識。”采訪中,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文海生的一句話,道出業界心聲。

開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接連推出,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等進行了部署。2024年中央財政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04億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礎產品、核心技術。從多部門發文合力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到推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一個個舉措旨在培育新動能、增強向“新”力。

聚焦硬科技、把準新需求、立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企業主動作為,持續拓新——

圍繞激光產業這個細分領域,武漢光谷正加快從光芯片到國產智能裝備的全鏈條升級。“光通信是我們的‘長板’,要用好顯著競爭優勢。”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有關負責人說。

在煙臺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園內,芳綸涂覆隔膜車間正滿負荷運轉。泰和新材董事長宋西全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能夠明顯提高電池安全性能的芳綸隔膜迎來風口,企業正加速建設一體化生產能力,搶占市場。

隨著中國新技術、新產業快速發展,美西方一些政客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事實果真如此嗎?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指出,產能問題要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產業的產能大一些,在其他產業產能小一些,是由比較優勢決定的。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適度的產大于需有利于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正是得益于快速發展,短短幾年內,電池材料、操作系統等一批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技術進步、產品品質提升,好的供給創造更多需求,這種良性循環讓行業進入新的增長周期。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

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認為,通過鼓勵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和可持續能源等新興產業,中國將為增強全球經濟韌性作出貢獻。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也為全球技術進步營造良好合作氛圍。

今年以來,外資競逐新賽道動作頻頻,用實際行動體現了對中國新機遇的重視和對全球未來市場的預期。

蘋果公司將擴大在上海的應用研究實驗室;阿斯利康將在江蘇無錫高新區投資4.75億美元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今年前兩個月,高技術產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2.2%。

上海美國商會理事會主席安高博說,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讓很多美資企業看到了新的增長機會,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一旦把握住中國市場在這些領域的增長機遇,企業在華業務將能‘乘風而起’。”

以“質”求變,著力點在哪?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用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如何將科技創新力切實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認為。

技術層面要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加快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依托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專利技術成立的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主動式半導體控溫器件已實現批量供貨。

控溫器件可以有效保護芯片性能,是發展5G通信、車載激光雷達的關鍵,從材料到集成技術曾長期依賴進口。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告訴記者,團隊瞄準這一“靶點”持續攻堅,掌握了全鏈條技術體系,在當地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下,產品快速進入發展和導入階段。

目前,我國已建29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有效支撐了重大技術裝備、重要消費品、新興領域的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在提升基礎、關鍵領域創新能力的同時,產業鏈協同機制不斷完善。

零百加速2.78秒,實現標配700公里續航,一臺小米SU7汽車的背后,有著自研超級電機、一體化電池等全產業鏈的創新集成。走進北京小米汽車超級工廠,這樣的感受更加直觀:29個實驗室有機配合,關鍵工藝100%自動化,供應鏈實現數字聯動。

“我們聯合上下游和相關方組建了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小米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圍繞產業鏈的協同創新,讓小米與“朋友圈”共升級。

“產業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將在重點領域新建5至10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重點產業鏈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深入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建設完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產業層面要統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貴州發耳煤礦的調度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井下生產、通風、運輸等實時畫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煤礦智能化改造后,井下人員大幅減少,生產效率提升47%。

新技術更快融入傳統產業,才能“呵護”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近日,多部門聯合印發《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明確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抓手,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工業和信息化部進一步提出,以場景為牽引,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圍繞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相關部門分別制定具體舉措。在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方面,明確統籌技術創新、規?;l展和應用場景建設。“我們還要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定期發布前沿技術推廣目錄,加速成果轉化。”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劉伯超說。

企業層面要進一步減負擔、多幫扶,持續激發微觀主體的創造力——

在位于濟南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服務平臺,記者現場模擬了一個企業的“數字問診”:點擊屏幕進行“智能評級”,沉浸式體驗不同工業場景的轉型案例,系統自動匹配解決方案。“有點像淘寶的行為分析,我們通過大數據和大模型為企業‘畫像’、推送服務。”平臺承建方、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總經理龐松濤說。

從開發推廣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到推動工業互聯網進園區、進企業,當前,一系列降低數字化門檻的實踐在各地展開。連日來,多地圍繞為企業“松綁”“賦能”推出舉措:河南出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支持辦法,安徽推出優化制造業營商環境20條舉措等。

金壯龍說,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辦法,并將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要素,不斷形成產業生態優勢。

謀實效見長效,還要邁好哪幾步?

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產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效、長效?各地用實踐不斷探索答案。

“我們這次看了一個做‘靈巧手’的企業,如果能夠引進亦莊,對我們完善智能制造產業鏈將是有力補充。”從深圳出差回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彭銳鋒和記者分享了此行收獲。

他說,廣東3天調研之行,管委會根據重點打造的4條產業鏈有選擇地走訪企業、尋找項目,既看技術動向,也挖掘更多合作空間。“要在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中找準自己的坐標,形成差異化、多元化的競爭。”

不盲目求“新”,堅持科學方法、因地制宜。

這個春天,多地開啟跨省“交流”:貴陽貴安代表團走進合肥,探尋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的深度融合;山東聊城代表團赴北京朝陽,立足區位優勢就科技協同發展談合作……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取經問計”,為的是有針對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記者一路走、一路看,發現同樣是追“新”,不同地區根據各自優勢正在謀劃不同文章:

在合肥高新區,量子信息未來產業正在數百米長的“量子大道”上“多點開花”,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部落戶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核心區,一條“逐夢星空”的新賽道正在打開;走進山西晉中市的吉利甲醇重卡總裝車間,可見焊接、組裝等智能化操作如行云流水,依托成熟的焦爐煤氣制甲醇技術和產業基礎,晉中加快構建千億級甲醇經濟生態……

我國有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78家國家高新區,今年還將新增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這些區域在集成創新、強鏈補鏈的同時,也發揮著對產業布局的引導作用。今年以來,從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到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出臺,多個產業“路線圖”進一步明晰。

“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認為,同時還要完善相關產業政策,在支持創新的時候,將重點放在前端,“補貼等政策要有適時退出機制,更好發揮市場主導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題,也是改革題。打通堵點卡點、形成鼓勵發展的長效機制,才能讓潛能充分激發。

現有在研管線1300項,其中一類新藥700項,處于上市申請階段的產品10余項——上海浦東新區,創新藥發展不斷“蓄勢增能”。

浦東新區科經委總工程師凌剛告訴記者,浦東正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構建從靶點發現到注冊上市、委托生產等全要素全鏈條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通過探索研發用特殊物品便利化通關、啟動產醫聯動綜合服務試點區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提速研發和成果轉化。

日前,中國資本市場迎來第三個“國九條”。其中明確,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

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到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從出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24條措施到試點擴大電信領域對外開放……開年以來,一系列改革走深走實。

“要進一步推動形成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制度,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通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外資企業深度參與中國創新攻關,加強產業合作共贏。”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說。(記者張辛欣、張泉、王悅陽、許蘇培、岳夕彤)

[責任編輯:王卓怡]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