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盧黎歌、姚崇:用育人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思政

作者:盧黎歌  西北工業大學引進全職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院長;姚崇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24年3月和4月,學界對思想政治(簡稱:思政)教育和思政課的關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大家通過回顧總結40年思政專業、學科創建發展的艱辛歷程和5年的跨越式發展,希望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探索,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借此機會,我們想從育人文化的角度,討論一下如何提升思政教育品味的問題。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既生成于人們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也沉積在歷史的傳承中,因而它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育人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育人文化的兩層涵義

育人文化這一概念有兩層涵義,一是在育人中所形成的文化,即與育人理念相關聯的涵義。教育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兩個領域,在學校教育中離不開文化知識和文化載體,我們常談及的育人理念,實際就是育人文化的不同表述。所謂育人理念就是教育主體基于“辦什么樣的教育”“怎樣辦好教育”和“為誰辦教育”;“什么是教師”“怎么當好老師”和“為誰當老師”;“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深層次思考,在教育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它體現了教育的生存理由、生存動力、生存期望,滲透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或價值傾向。二是“以文化人”意義上的文化,即用以育人的文化。在這層涵義中,育人文化可以是硬文化,體現在校園文化景點、建筑風格、校園環境等;也可以是軟文化,體現在校風師風、學習氛圍、輿論宣傳、學校育人規章制度等。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哪一層次的育人文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會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文化以文化人的特有功能和效果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育人文化以其承載的“道”為內容,以“真”“善”“美”三維化人,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味。“品味”一詞融合了等級區分、感官體驗、文化鑒賞等多重含義,求真、求善、求美是育人品味的具體展開。文化育人在對至真、至美、至善的價值追求中達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統一。同時,知行統一是育人效果的重要衡量標準。文化在育人中所起到的知行橋梁作用也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文化育人以知識之“道”引導學生追求知識的真實與客觀,以科學求“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真”是知識的本質屬性,它代表著事物本身的固有屬性和客觀規律。文化在教育實踐中涵化學生的求真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的求真精神。學生通過學習知識之“道”,摒棄主觀臆斷和自我偏見,以系統思維與辯證思維運用客觀科學的方法探索真理、發現真理、運用真理。同時,“真”要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鼓勵學生在親身觀察與實驗中驗證知識的真實性。在實踐——認識——實踐的過程中以批判為矛、以變革為劍,不斷拓寬認知邊界、開拓實踐進路,以此達到至真之境。

文化育人以倫理之“道”培養學生尊重生命、關心他人和社會的善良品質,以道德向“善”實現人與社會的統一。“善”是人類精神追求的價值目標,它不僅包含著萬物并育的道德關懷,還包含著我為人人的道德奉獻。尊重生命是善良品質的高層次表現,文化育人在實踐中濡化學生尊重生命、關心社會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愛護生命、關愛自然、熱愛祖國的向善情懷。學生通過文化傳承與實踐教育,在歷史文化的熏陶與社會互動的浸潤中找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坐標。以此為原點,向內“修身”,在經典的閱讀與參悟中提升道德情操、涵養內在品格;向外“愛人”,在實踐的磨礪與反饋中濟他人危困,推動社會和諧。

文化育人以藝術之“道”帶領學生體驗生活的和諧與美好,提升審美品位,以和諧之“美”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美”是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狀態,它蘊含著自我認同、社會認同以及文化認同。它不僅體現在“大美美于野”的人、藝術與自然的互動中,還體現在“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與社會的互動中。文化育人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美的意識,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通過自然研學與藝術實踐的親身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對美的敏感性和鑒賞力。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從歷史中了解“美”發展脈絡與審美標準,從文化交流碰撞中體會“美”的差異與內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提升審美層次。

文化育人以情感之“道”搭建內化外化橋梁,以人格之全實現知行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一是體現在思想境界的提升,二是體現在言行一致知行貫通。文化集思想、價值、情感、藝術為一體,把人類的理性思考與感情升華有機結合,達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內化效果。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的知行鏈條中,文化是內化外化的有效連接體。它以情感、藝術為載體,潛移默化地把思想、價值融入人腦,進而完善人格,并自覺地化為行為選擇。

三、育人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育人文化是教育實踐長期發展積淀而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既包含著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又存在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教育機構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體現了人類在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共性與個性特征。在教育實踐中做好育人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結合,對于實現以文化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普遍性的育人文化表征為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規律,主要體現在不同形態的育人文化所共有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還是現代,教育都致力于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與知識能力,例如尊重生命、崇尚知識、追求真理、倡導公平正義、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等,這些基本的教育宗旨和價值觀念跨越地域、種族、意識形態的界限,構成了育人文化的普遍性本色,成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共享的教育信念和行動指南。

其次,任何一種育人文化都不可能脫離其產生的特定歷史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這就產生了育人文化的特殊性。特殊性的育人文化植根于各民族、各地區、各學校獨特的文化傳統、社會變遷和教育實踐,它反映了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教育過程中呈現出的特有理念、教育模式和課程內容。例如,我國的育人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和諧共生、尊師重道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而歐美國家則更傾向于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育人文化既可以在宏觀上表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文明的特色育人理念,也可以在微觀上表現為一個學校、一個學院甚至一個班級在教育實踐中的獨特經驗和教育智慧。各類教育主體通過對特定文化元素與育人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育人文化。

在教育實踐中,本色育人文化與特色育人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促進。一方面,本色育人文化為特色育人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導向和理論支撐;另一方面,特色育人文化又在本色育人文化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發展,豐富了育人文化的內涵和形式。面對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教育需求,教育者必須深刻認識和妥善處理育人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使育人文化的本色與特色有機結合,既要堅守育人文化的教育本色,也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好育人文化的特色形態,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品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與時俱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獨特教育需求。

四、特色育人文化的現實性和指向性

建設教育強國,文化育人是根基。歷史表明,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教育發展都離不開特定文化支持系統,我國的各類人才也都是在特色文化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在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要加強特色育人文化建構。

要堅持科學理論指導,系統推進特色育人文化建設。任何文化建設都不能脫離其特定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科學的理論指導是推進特色育人文化建設的內部動力。因此要充分認識“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想主題對特色育人文化建設的重要助推作用,堅持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位一體的戰略思維,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落實到學校特色思政的全過程各方面,進而系統推進我國特色育人文化建設,以形成教育強國與文化強國的建設合力。

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高質量推進特色育人文化建設。文化自信是更為基礎、更為廣泛、更為深厚的自信,是更為基本、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力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經之路。高校肩負著傳承創新文化、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充分認識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結合現實拓展特色育人文化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高質量推進特色育人文化建設。一方面要做好特色育人文化內容創新,科學理解和系統把握高校辦學實踐與思政品味得以存續發展的內在根基和精神動力,創造性、創新性發展特色育人文化的獨特價值觀與豐富內涵,一方面要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科學技術,創新特色育人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建設理路,使之生成具有現實針對性、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獨特文化形態。

要厘清文化育人機理,典范式推進特色育人文化建設。高校是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由于每所學校所處地域歷史環境不同、辦學傳統不同、形成的育人文化也各具特色。特別是高校特色育人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人才培養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不同高校從內涵、功能、機理等方面形成了文化育人的大量經驗做法與特色亮點,深入把握標志性特色育人文化。比如,上世紀50年代,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投入大西北建設的時代洪流,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再比如,西北工業大學以“育國之棟梁、鑄國之重器”為使命,形成了特有的“總師育人文化”,涵養了“低調務實、兼收并蓄,厚積薄發、為國鑄劍”的“總師型”人才特質內涵,形成了“專業精、系統強、重實踐、能擔當”的“總師型”人才培養路徑,為特色育人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典范。由此可見,特色育人文化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育人文化體系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具有特有的文化育人價值。

【注:本文系2024年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與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4ZD88)的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