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學術前沿 > 成果首發 > 正文

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統戰工作的雙向賦能

【摘要】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是統戰工作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統戰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具有“雙向賦能”的緊密聯系。具體而言,“天下為公”思想有利于提升統戰工作的戰略定位,“和合文化”觀念有利于深化統戰工作的理念原則,進而從多個維度提升新時代統戰工作的“勢能”。在實踐中,認同主體價值觀念的代際變遷推進統戰工作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性元素,認同建構空間的擴展促使統戰工作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內涵,進而從多個角度賦予統戰工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強大“動能”。新時代的統戰工作必將成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域。

【關鍵詞】文化認同 統一戰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雙向賦能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7.011

【作者簡介】李艷霞,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國家建構、政治心理與政治文化。主要著作有《公民資格與社會福利》、《當代中國城市社會底層政治信任研究》、《論當代中國政治學者的社會角色認知與變遷》(論文)等。

 

中國共產黨在統戰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中積累的豐厚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凝聚化育人心,整合團結力量,培育文化自信的磅礴偉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涵養文化認同基礎,創新運用文化認同資源是深化海內外中華兒女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思想保障,也是新時代黨的統戰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的共同工作核心。本文旨在以文化認同為理論視角分析黨的統戰工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內在邏輯;并在實踐層面細致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如何賦能統戰工作有效推進,統戰工作何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為新時代統戰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雙向賦能、協同共進提供理論參考。

文化認同視角下統戰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雙向賦能的理論邏輯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活動成果,以及使用這些成果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在漫長而復雜的人類發展歷史中,不同的文化群體創造并發展出了具有不同特征的觀念體系、符號系統和制度模式,[1]形成了多元文化并立的格局,文化認同也由此產生。簡而言之,所謂文化認同主要指個體或集體對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的價值觀、信仰、行為模式、傳統習俗等方面的認知接受、認可贊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歸屬感、忠誠感。作為以文化為客體媒介的一種認同模式,文化認同在社群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并以在此過程中建構的文化觀念和歷史記憶為認同對象,具有強烈的歷史綿延性和穩定性。在社會層面,作為“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不僅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也是人類內部進行群體區分的重要表征,是個體或群體在社會層面建立“我群”意識,確立“我群”與“他者”邊界,并增強群體內部凝聚力和團結的重要憑借。[2]此外,作為“個體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3],文化認同是個體在文化層面進行的關于“我是誰”的追尋,是個體在文化層面通過范疇化和差異化將混沌、無序的外部世界歸類和有序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自我范疇化”,從而確立秩序感、方位感和價值感的心理過程,是個體文化身份確認,達到心理層面的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文化認同的綿延凝聚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統戰工作的理論邏輯。文化認同具有較強的時空綿延性,一旦形成便會對個體或集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并通過社會交往和實踐不斷得以確認和強化,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此外,由于文化彌散于生產與生活的各個場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極易通過家庭熏陶、教育體系、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實現代際傳遞。因而,文化認同也呈現出時間和空間層面的突破超越性。正因如此,作為國家和民族共享價值體系和秩序規范體系的核心體現,傳統文化不僅是共同體的精神根脈,也是共同體身份與特性的重要標志,是統戰工作實現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工作宗旨的寶貴資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反建制化與去中心化等現實與思潮的浮現,現代社會運轉日漸呈現出流動性、碎片化與個體化等特征。新時代的統一戰線工作面臨著內部結構復雜性前所未有、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頻繁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統戰工作凝心聚力的任務更加艱巨復雜。新時代統戰工作的使命任務要求我們深入研究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建設的總體規律,系統探索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各群體的心理發展規律,在精準研判的基礎上錨定不同社會群體認知屬性和文化價值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的新年賀詞中強調:“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根源所在。從文化認同的視角出發,傳統文化在整全意義上是和諧各階層、各黨派、各宗教團體、海內外同胞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核基礎。不僅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家國天下”“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協和共生”的文化思想和統一戰線工作宗旨與實踐邏輯內在契合,可以直接為具體的統戰工作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梢哉f,由于文化認同的時空綿延屬性和凝聚人心的功能,無論是整體層面的傳統文化,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都能夠為新時代統戰工作賦能,是新時代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思想寶庫。

文化認同的時代發展性:統戰工作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機制。文化認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內在蘊含著歷史連續性和時代發展性的雙重特性。在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關系體系會發生巨大變化,人們對自身所屬文化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也會隨之改變,進而推動文化認同心理的變遷與發展。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人們文化認同的根基和表現形式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發生變化。具有現代色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被引入并獲得關注,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念、信仰和習俗,尤其是與現代價值觀念相左的觀念、習俗可能會面臨挑戰。隨著教育的普及發展,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加,文化交流、融合不斷推進,個體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文化形態,并借由現代社會賦予的自由選擇權以個人的興趣經歷和自我感受為原則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加工整合成以跨文化、跨階層、跨地域等為特征的文化認同,在社會層面呈現出文化認同的個人化、多樣化特征。此外,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符號、文化載體的呈現、傳播和交流方式,也改變了文化認同建構的場域格局。上述社會文化實踐的變化極大影響了個體對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歸屬的理解與認知,也使得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認同的機制和形式發生變化。

統戰工作以“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為核心工作目標,鞏固提升統戰對象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是統戰工作的重要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統戰工作的重要文化資源。在社會各領域現代化不斷深入推進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各群體文化認同的發生機制與呈現形態正持續發生變化。文化認同的現代化、多元化、個性化、碎片化、網絡化等趨勢使得統戰工作在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時必須細致分析文化認同變遷機理的基礎,因時因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創造,推進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特征有機融合,進而實現凝聚人心的工作目標。此外,細致考察統戰工作的對象群體(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等)可以發現,無論在社會與政治層面,還是文化與信息層面,統戰工作對象都是文化認同多元化、碎片化、網絡化表現較為突出的人群,也是最易發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激蕩、融合的社會群體??梢?,無論是在工作宗旨目標層面,還是在工作對象層面,統戰工作不僅有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強勁動力,而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全球化場景、互聯網時代創新發展,實現文化認同從傳統社會“脫嵌”之后進行有機“重組”與“再嵌入”的重要實踐場域。

總體來看,文化認同具有時空綿延、相對穩定、互動發展的特征,具有確立并鞏固“我群意識”和“自我認同”的強大功能。文化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也是歷史進程中文化發展變遷的重要推動力量。正因如此,在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內在具有為新時代統戰工作賦能的本質屬性,并能夠在新時代的統戰工作中實現傳承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統戰工作強大“勢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文化資源,文化本身就是凝心聚力的基礎。此外,統戰工作宗旨內容具有整全化、長期化的特征,這與現代社會科層體系分工日益精細化、流程化的特點存在一定張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協和共生”的精神品格、認知模式和行動原則可以從工作宗旨、工作原則、工作力量等方面深化統一戰線工作價值定位,提升新時代統戰工作的“勢能”。

“天下為公”思想提升統戰工作的戰略定位。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戰略和策略”[6]。在統一戰線百年發展歷史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和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社會各界人士,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推動了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建設、發展和富強。統一戰線在實現國家政治和社會整合、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建立友好合作的國際關系、增強國際影響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統一戰線是僅具有工具手段意義的策略。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各方力量聯盟和民主的重要方略,同時也是一種中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組織形式的價值內核。[7]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以“大團結、大聯合”為本質要求的統戰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創造,內在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價值訴求,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長期戰略。

“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理想的“大同”社會的構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8]在儒家思想中,理想的社會應當是為天下所公有,且為公共利益服務。除了儒家之外,其他學派的先賢也對“天下為公”的社會有著相似的追求。墨子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9],天下混亂的局面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相惡”,這種局面只有在人與人相親相愛時才會結束?!秴问洗呵?middot;貴公》也曾提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10]“天下為公”是中國先賢哲人的不懈追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綿延千年而不絕的思想結晶。

作為內生于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天下為公”思想具有一體兩面的內涵:天下為天下人所擁有,以及天下為天下人服務。前者創造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與中華兒女強烈的歸屬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凝心聚力的不竭源泉,后者則展現了中華文化民本主義的關懷,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宗旨目標。“天下為公”思想與黨的統戰工作理念內在契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服務于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工作宗旨,更有助于提升統戰工作的戰略定位。梳理考察中國共產黨百年統戰工作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天下為公”思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和愛國統一戰線建設中都有所體現,是中國共產黨行動方略的真實寫照。為早日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維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號召:“無論各黨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11]抗日戰爭勝利后,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提出聯合各民主黨派,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而成功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現代國家。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富強和祖國統一目標的指引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愛國統一戰線。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共同奮斗,還要為促進臺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12]江澤民同志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繼續鞏固和擴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1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14]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從工作目標和工作機制方面對統一戰線的“為公”特征進行了深刻詮釋。

“和合文化”深化統戰工作的理念原則。“和”與“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便已經出現。“和合”一詞最早見于《國語·鄭語》中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15]。“和合”在此處主要指“和諧”“融合”“和而不同”等,其用法已與今天的含義較為相近。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于此。”[16]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和文化精髓之一,“和合”觀念在理想價值、現實認知、社會行動等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是古往今來中國人看待、協調、處理“多樣性”和“同一性”之間矛盾關系的重要思想依據,也自然成為以“大團結、大聯合”為目標的統戰工作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首先,“和而不同”與統一戰線的工作原則。關于“和”與“同”之間辯證關系的討論是“和合”思想的重要方面。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在《國語·鄭語》中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和”并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無視差異,更不是完全消除差異。相反,恰恰是事物之間在本質上存在著不同,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社會才得以豐富成長,發展進化。“不同”是“和”得以存在的必要和前提,而“和”則是多種不同、甚至是對立的因素相互作用、協調平衡之后達至的有機統一。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同。“同”不能容“異”,而“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和”的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容忍和尊重差別的存在,萬物只有在千差萬別中才能相輔相成,如果千篇一律,便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在所謂大同世界中,各個人的異,各民族的異都存在,而且大家都還特別尊重其存在……大同并不是同,而是所謂太和。”[18]

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進而實現“大團結、大聯合”的目標,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重要方面。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存在著政治立場、利益訴求、階層地位、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異與不同,正是這些差異與不同彰顯了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越是在差異和不同集中呈現的場域,統一戰線工作就越加重要。越是在差異和不同集中爆發的時期,越是彰顯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的關鍵時期。統一戰線正是社會發展由“不同”向“和”轉變,實現螺旋式上升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不斷深入的歷史時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前所未有,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現階段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更有助于深入理解社會中“多樣性”的存在對于達成“一致性”,以及在此過程中推進社會進步發展的價值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只有一致性、沒有多樣性,或者只有多樣性、沒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正所謂‘非一則不能成兩,非兩則不能致一’。”[19]

其次,“協和共生”與統一戰線的工作理念。“和合”理念以承認并尊重差異為基礎,必然內在包含促進不同主體“協和共生”的行動目標?!抖Y記·中庸》中曾言“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0],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法度。“和合”文化強調協調化解沖突與對立,但并不是以整齊劃一的方式消除差異,而是以尊重差異、開放包容的態度互濟互補地處理差異關系。具有多元差異性特征的主體在協同融合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長,正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1]正是秉持“協和共生”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國家建設發展實踐中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方針政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形成了以“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為基本方針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時代新征程上,統一戰線工作應著力關注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等相關問題,以“協和共生”的理念為基礎,推進不同政黨、階層、民族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并在此過程中推進黨的執政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在統戰工作與其他黨政工作的關系層面,秉持“協和共生”的理念也意味著統戰部門應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牽引,以更好地貼近大局、融入大局、服務大局為指針,聚焦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難點及其與統戰工作的契合點,細致分析統戰工作與各項中心工作的關聯度、貢獻度和切入口,以“服務動能”提升“牽頭協調勢能”。在此基礎上,化“被動”為“主動”,在切實提升統戰工作服務中心工作質量中實現統戰工作、其他黨政部門工作、中心大局工作協同共生、雙向賦能。

文化認同的時空邏輯激發統戰工作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勁“動能”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文化統戰是統戰工作的重要方面,統戰工作本身包含了在文化交流和傳播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國內各社會群體、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認同等相關內容。在社會轉型日益深入,海內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網絡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統戰工作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統戰工作有著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強勁動力,也必然成為傳承、弘揚、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實踐場域。

認同主體的代際變遷推進統戰工作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性元素。價值觀主要指一種外顯或內隱的有關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直接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標的選擇。作為個體所具有的超越性、應然性在思想、意識與精神層面的投射,社會宏觀層面的總體價值觀念變遷受到生產方式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直接影響,微觀個體層面的價值觀變遷則與個體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的外部塑造相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和經濟環境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世代的成長環境、生命體驗及其價值觀念也呈現出巨大差異。近年來,許多與青年群體的“工作動機”“生育意愿”“生活方式”等相關的文化議題的興起側面反映出社會價值觀念的“代際變遷”已經出現。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公眾對非主流行為的寬容度呈現出代際遞增的趨勢。[22]“男尊女卑”的觀念呈現代際遞減,“平等意識”呈現代際遞增;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小康一代”的“成就動機”與年長世代相比呈現減弱趨勢。[23]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視程度方面,“80后”更加看重富強和法治,而“90后”則更看重自由。[24]眾多社會現象和實證研究均表明,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呈現出轉型發展的總體趨勢。

正如前文所述,作為共同體在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創造和積累的共享價值體系和歷史記憶,傳統文化是個體在社會層面建立“我群”意識,確立“我群”與“他者”邊界,凝聚群體團結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憑借。正因如此,越是在全球化對各國的社會、文化乃至思維方式都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下,越是在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歷史時期就越應該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統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認,隨著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科技的發展進步,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與人際交往模式與傳統社會有著本質區別。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習俗、規則和價值規范由于與現代思想觀念背離而難以激發社會群體的文化認同,有些傳統文化內容因與現代社會生活現實相距甚遠而抑制了其增進文化認同的聚合效應。因此,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充分把握時代特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25]針對成長于經濟相對繁榮時期,思想價值觀念呈現出“現代”或“后現代”傾向的青年群體的統戰工作是新時期統戰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深入分析青年群體心理特點、互動模式、“網絡原住民”特征的基礎上,甄別與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其中適當增加契合統戰對象心理特征的時代性元素并積極將其融入文化統戰工作,這已經成為新時代統戰工作探索的重要場域。比如,近年來許多地方統戰工作部門充分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元素,以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增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部分地方統戰工作部門則通過“技藝培訓”“讀書社”“國學論壇”“特色雅集”等常態化活動打造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互動平臺和組織空間,在滿足新的社會階層青年自我提升、自我表達、自我組織等需求的過程中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心聚力的功能;還有一些地方統戰工作部門則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公益、智能時代、文創產業、互聯網空間等時代議題結合,在互動碰撞融合中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性、科技性元素。上述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舉措是統戰工作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變遷的嘗試探索,而統戰工作的本質特性也決定了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動力會隨著社會群體價值觀念變遷而不斷增強。

認同建構的海外場域推進統戰工作挖掘并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內涵。海外統戰工作一直是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方面,對于匯聚海外華人力量支持國家發展、構建國際友好關系、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如何鞏固和提升海外華人,尤其是新生代海外華人的中華文化認同,更好發揮海外華人在文化溝通交流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如何在文化交流碰撞日趨頻繁、文化霸權主義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背景下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等問題,是新時代海外統戰工作必須重視的重要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內在蘊含著尊重萬物、和諧萬物、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包容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以個體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之間的重要差別之一。“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26]在現代社會遭遇經濟不平等、思想多元極化、文化認同危機等各種沖突之時,深度挖掘和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內涵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增進海外新生代華人文化認同,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抓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外華人的群體結構、思想觀念和行為特征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學歷、高技能的海外華人占比不斷提高,海外華人更好地融入了所在國,新興的商業協會、行業協會、乃至網絡社交媒體上形成的社群組織逐漸興起,海外新生代華人的“復合型文化認同”逐漸呈現。[27]上述新變化要求新時代海外統戰工作在培育海外華人群體文化認同時更好地把握中華文化特性與多元文化共性之間的平衡,在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特點的同時,更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跨越國家、民族、文化、宗教界限,能夠被多元文化接受、認可和尊重的共享價值觀念和原則。這也必然會推進海外統戰工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容性、共享性元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時代性創新,進而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疾旖陙韲鴦赵簝S辦和中國僑聯針對海外華人青少年群體推出的“親情中華”和“中華文化大樂園”系列活動可以發現,除了圍繞國畫、書法、民樂、武術、剪紙等傳統文化技藝的活動之外,兩大系列統戰活動中還增加了更多圍繞中國人文歷史的活動以及旨在促進該群體對中華文化價值內涵深入理解的培訓學習、參觀走訪、體驗鍛煉、交流研討等活動。這些活動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選擇、呈現、傳播等體現出更多聚焦增進新生代海外華人跨文化身份認同的考量,呈現出更多與華僑所在國文化契合融通的特征。以此推斷,作為促進文化認同最為重要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未來的海外華人統戰工作中將會以海外華人“復合型文化認同”心理特征為基礎,更為深入地挖掘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一體、協和萬邦的文化特色與優勢,在多元文化的場域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和重要法寶,統一戰線本身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體現。作為民族文化的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在價值理念層面,還是在實踐方法層面都為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指導,統戰工作也必將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場域。新時代新征程上,以大統戰工作理念推進統戰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融通、雙向賦能,必然能在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大聯合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匯聚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ZDA070)

注釋

[1]邴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文化認同》,《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期。

[2]李艷霞:《傳統文化與現代認同: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建構的歷史邏輯》,《政治學研究》,2023年第5期。

[3]王沛、胡發穩:《民族文化認同:內涵與結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4]《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24年1月1日,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57頁。

[6]全國統一戰線干部培訓教材編審委員會:《中國統一戰線簡明教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第3頁。

[7]肖存良、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以統一戰線為視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6頁。

[8][20][21]《禮記譯解》,王文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92、692、692頁。

[9]《墨子今注今譯》,譚家健、孫中原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82頁。

[10]《呂氏春秋》,陸玖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頁。

[11]孫敦恒等:《一二九運動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頁。

[1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3頁。

[13]《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7頁。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15]《國語》,陳桐生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570頁。

[16]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0頁。

[17]《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9頁。

[18]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1頁。

[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3頁。

[22]李艷霞:《“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與當代中國公眾的政治信任——以代際差異為視角的比較分析》,《公共管理學報》,2017年第3期。

[23]王正緒、史清渠:《中國民眾現代價值觀的代際變遷》,《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2023年第5期。

[24]魏莉莉:《“80后”“90后”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基于代際和階層比較》,《當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2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1頁。

[26]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第17期。

[27]林含章:《“中國精神”與海外華人的復合型認同》,《文化縱橫》,2022第6期。

責 編∕包 鈺 美 編∕梁麗琛

Bi-directional Empowerment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United Front Work

Li Yanxia

Abstract: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root of national un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er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ecifically, the thought of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is conducive to upgrading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and the "culture of harmony" concept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therefore elevating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era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 practice, th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of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identity subject promotes the United Front Work to inject contemporary elements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identity space encourages the United Front Work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nclusiv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as a result, empowers the United Front Work with powerful "kinetic energy" to carry out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era will surel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 United Fron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i-directional empowerment

[責任編輯:包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