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
首頁 > 思想理論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歷史思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作者: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 徐緋璐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歷史”賦予“實證科學”的定義,即“歷史”以公正不倚、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過去的人和事物秉筆直書,呈現有聞必錄的信史記載。然而歷史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文獻資料的“考古”,還要對既定的歷史事實加以觀念和精神層面的分析,探究其在歷史發展趨勢中的思想價值,挖掘“歷史”的重要實質。從歷史視角探究物質世界,從整體性視域體現空間和時間上歷史視野的宏大,從微觀維度反映歷史洞察事物本質、規律、未來趨勢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究離不開“歷史”的助力,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體現了歷史學與哲學的有機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探源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涵蓋諸多歷史因素,從歷史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分析,可以呈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歷史觀視野,蘊含著強烈的歷史意識和歷史主動精神。為此,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歷史視域剖析。

思想政治教育映射大歷史鏡像。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種存在方式,以歷史存在方式最為重要。這其中的歷史是一個概念,更是不斷豐富著的信息儲藏庫。歷史的時間長度不斷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含量不斷增多,歷史的空間格局愈發廣闊,形成古今中外的思政教育資源,并構成理論研究的基礎。大歷史觀綜合了歷史時間上的全程視角、歷史空間上的全球視野、歷史整體上的全局視界,以階段性和連續性貫通古今,以民族性和世界性連通中外,以前進性和曲折性把握主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感”,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縱向構建的同時,還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結構。人是“歷史的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做“現實的人”的工作,由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必然要從歷史的廣度出發,這實際上鞏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蘊含歷史思維。歷史思維是一種復合式、多維度的立體思維,體現了作為個體的人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在想問題和作決策時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將歷史思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觀念的重塑提供內驅動力。從歷史分析到現實研究再到科學預見,反映了哲學上認知事物的長線邏輯,人的實踐互動是創造性的,而歷史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選擇中,只有探究歷史發展規律,才能判斷未來走勢,作出科學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歷史的長線邏輯,使事物“出乎史,入乎道”,以古鑒今的同時做到未雨綢繆。

思想政治教育彰顯歷史主動精神。歷史主動精神涵蓋尊重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精神、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善于反思的批判精神。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始終伴隨著實踐活動,“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體現了人改變現實世界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以信息的傳遞和輸送、理論的灌輸,使人的頭腦產生與外部世界的共頻。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目標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使人們清晰認識個人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責任感。李大釗說過:“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偉大歷史主動精神以一種向上的力量和飽滿熱情的狀態,激勵著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取得偉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積極投身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人的精神樣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歷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清醒劑”“營養劑”,研讀歷史如同人照鏡子般自我審視,可以“正衣冠、知興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強歷史思維,可以更好地實現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目標。歷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豐富教育理念。歷史經驗啟迪人,在總結一般性規律的前提下,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歷史有凝神聚力、發人深省的重要作用,挖掘歷史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汲取思想精華以更好地塑造當代人勇往直前、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運用歷史思維為基礎,通過系統、理性、深入地反思和梳理,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使歷史總結成為新的思想理論產生的重要途徑。

創新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敘事途徑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以結構為核心的機制敘事和以事件為依托的時間敘事。前者注重考察結構和社會結果彼此的關聯,后者關注時間序列中的關鍵節點及其對社會走勢的影響。這兩種敘事方式都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歷史本身是遵循某種規律對于發生過的人和事的一個龐大結合體,客觀性是歷史的第一屬性。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尤其是大歷史視野,要求人們把握事物的全過程、全事件、全領域,把握歷史的整體鏈條、延續狀態。歷史教育的關鍵在于,直面歷史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歷史研究為鏡像,綜合機制敘事和時間敘事兩種方式,在局部和整體、節點和過程中開展與時間的歷史性相融合的結構性思考,深層次、多維度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筑牢育人底線。以歷史視角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即借鑒歷史學科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則審視思維向度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確保思想方向“不偏航”。唯物史觀是人認識歷史、研究歷史的根本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唯物史觀堅持人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真實反應,評價歷史要從基本的歷史事實出發,還原歷史資料,以嚴密性、完整性克服主觀性、隨意性,客觀評價歷史事件,整體性把握歷史人物。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全面具體、發展聯系、客觀公正地看待思想領域方面的問題,強調教育態度的主動性,克服教育理念的主觀性。

優化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活動都基于一定的環境,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要件組成,涵蓋了歷史傳統和當下現實。由此可見,歷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構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的歷史資源,發揮實踐中的歷史智慧,使歷史存在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創設出基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標是經過教育實踐活動,達成教育目的,更新教育對象的思想觀念,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強化對教育內容的理解,提升個人思想境界,增強育人實效。思想觀念得到提升后的個體投入到社會實踐中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有利于擴大教育內容的傳播范圍,有助于社會形象的積極塑造,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歷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引領作用

歷史紛繁復雜,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界定歷史研究的范圍,發揮歷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引領作用,汲取歷史營養,這就需要確定歷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歷史成就凝聚思想共識。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恢宏的史詩。這些成就見證了中國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堅定歷史自信、贏得人民信任的底氣所在。因此,要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在全社會形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具有光明前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共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拓展深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以歷史經驗增強思想感召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十個堅持”總結概括了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這十條歷史經驗是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深刻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在強化思想感召力、蓄力開拓實踐方面意義重大。探究歷史的演變機理,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以歷史經驗廓清思想迷霧,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以歷史規律強化思想引領?;仡櫄v史,就是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把握歷史發展規律,踔厲奮發,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勇毅前行。歷史的發展順應世界大勢,融入全球格局是必然趨勢。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大歷史觀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主動求變,積極應變,抓住時機,奮發圖強,在時代浪潮中大踏步前行。黨員干部要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加強黨性鍛煉,踐行初心使命,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以歷史傳統引領文化傳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從縱向看,歷史的精神力量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從橫向看,歷史精神涉及黨和國家事業的各個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廣泛性。歷史精神構成了中國人民的鮮明底色,將優良的歷史傳統轉化為理論創新的思想自覺,形成開放的、發展的科學體系,推動實踐發展和社會變革。新時代,要增強歷史主動,善于把握機遇,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更好地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注: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思政專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學習的重要論述”(項目編號:L22DSZ013)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周艷]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_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